绿色城市第21名天津:坚持“铁腕治污”为京津冀再造“城市绿肺

作者:廖海彬

早前,天津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印发《天津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0年工作计划》,提出要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不断强化源头管控,大力调整“四个结构”,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坚决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等标志性战役,协调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在城市综合能力方面,据中国投资协会、瞭望周刊社《环球》杂志、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和第三方绿色评级机构标准排名调研编制的《2019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显示,天津以82.4的绿色指数在169个城市中位居榜单第21位。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关键

天津市作为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先进制造研发基地、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区位条件优越,产业融合度高,同时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给天津带来了重要的历史性窗口期,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起到重大推进作用。

早年间,国家在天津布置了大批重点工业项目,在大投资、大项目模式下,“天津速度”多年领先甚至领跑全国,天津利用其港口优势重点发展钢铁、石化等重工业产业。

而随着政府大力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求天津对重点行业实施错峰生产、环保限产,其钢铁、石化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受到明显冲击。同时,天津的重化工产业在工业中占比过高,产业结构调整滞后,过度依赖投资,导致天津经济增长遭遇困境。

2003年至2012年的10年间,天津经济基本保持了年均15%的增长速度,随后开始有所放缓。2017年,天津GDP增速仅3.6%,较上年大幅下降5.5个百分点,创28年新低,为当年全国31个省(市、区)GDP增速最后一位。其中,滨海新区主动挤掉“水分”, 2016年GDP由1万亿调整为6654亿元。

据悉,2017年,天津对2.1万家“散乱污”企业采取限产、停产、停业等严格处理,影响GDP速度回落约0.7个百分点;传统优势行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合计影响天津市工业增加值回落3.6个百分点。解决“钢铁围城”问题的同时,近三年天津将关闭200多个散乱园区,解决“园区围城”问题。

从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2018年天津该指标为39506元,位于《2019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中第27位,略低于长沙的人均可支配收入(40253元)。

2019年天津为使经济稳中有进,围绕“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明确六方面133项具体任务,项目化清单化推动落实落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一制三化”改革不断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排名位居全国前列;助力受援地区24个贫困县脱贫摘帽、23个进入脱贫摘帽序列;并实施新一轮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84万人受益。

数据显示,2019年天津市生产总值14104.28亿元,同比增长4.8%,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不过排位从2018年的第6位降至第10位,而紧随其后的第11名南京与其仅差74亿元。

面对市场主体偏少,发展新动能“底盘”偏小、支撑作用不强,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供给不足,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力度不够等问题,天津还需继续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加快解决发展问题。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天津实现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培育新的增长动能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绿色建设仍需加强

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和城市环境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园林绿化关系到每一个居民,渗透到各行各业,覆盖全社会。

2017年以来,天津市严守生态红线,全力守护好“京津绿肺”。全面开展退渔还湿、退耕还湿,湿地面积不断扩大;全面拆除湿地内一切涉渔、涉旅游设施,恢复湿地原生态;严厉打击污染破坏湿地生态环境行为,生态移民步伐加快;生态补水、补种芦苇,湿地植被得到恢复。

2019年,天津市扎实推进湿地自然保护区“1+4”规划落实,生态修复和保护力度加大。其中,七里海湿地拆除鱼池堤埝、沟通水系,堆建了占地1000多亩的鸟岛,建成了核心区49公里的环海围栏,4000亩苇地旋耕复壮、芦苇补栽和4000亩水生植物栽植任务已完成。

公园绿地面积方面,据标准排名发布的《2019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显示,2017年天津市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4.2平方米,略高于当年全国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01平方米,排在榜单中间水平,可见天津仍需加强绿色建设。

2019年,天津市双城生态屏障重点开展了海河生态芯滨河绿道、古海岸生态绿廊(北段)、古海岸生态绿廊(南段)、津南卫南洼湿地片区、滨海官港生态森林、津南绿芯、金钟河湿地片区和西青生态绿廊八个重点地区的建设。

2019年拆迁与生态修复工程完成155.84万平方米,已全部完成3.58万亩造林任务,目前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林木总面积达到13.7万亩。

此外,去年天津还升级保护875平方公里湿地自然保护区,提升153公里海岸线生态功能,制定“蓝色海湾”整治修复规划,并且新增植树造林40万亩,新增城市绿道河西示范段、子牙滨河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

在生态宜居方面,天津在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规划建设736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为京津冀地区再造“城市绿肺”。根据规划,到2021年,屏障区内蓝绿空间占比达到65%,基本形成一级管控区“天”字形主骨架;到2035年,绿色生态屏障区蓝绿占比将达到70%,森林覆盖率达到30%。

坚持“铁腕治污”

改革开放40年来,天津持续加快城乡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城市环境持续改善。2017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达到209天,达标天数比例由2013年的39.7%稳步提高到57.3%。

2018年是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开局之年,天津市坚持精准治污,统筹推进产业、能源、交通和空间布局四大结构调整,狠抓控煤、控尘、控工业污染、控车和控新建项目“五控”治理,妥善应对不利气象条件,形成了一套源头防治、标本兼治、全民共治的“组合拳”。

2018年,天津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显著改善,全年达标天数207天,重污染天数10天,同比减少13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96,排在榜单中间偏下水平。其中,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年均浓度分别同比下滑12.8%、25.0%、6.0%和32.1%。

2019年,天津继续坚持“铁腕治污”,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明显。持续强化大气污染“五控”治理,完成120万户居民冬季清洁取暖改造,煤电机组全部完成冷凝脱水深度治理,在气象条件不利的情况下,PM2.5平均浓度总体保持稳定,达到51微克/立方米。

此外,其还完成10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扩建提升工程,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66.8万吨,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到50%,提高10个百分点,劣Ⅴ类地表水比例首次降至5%,下降20个百分点;开工建设11座垃圾处理设施,新增垃圾日处理能力3424吨。

数据显示,2019年天津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5.48,同比上升1.7%;达标天数219天,达标比例为60.0%;重污染天数15天。PM10和NO2浓度均同比下降,降幅分别为3.8%和2.3%;PM2.5、CO和O3浓度均同比上升,升幅分别为2.0%、5.9%和8.7%;SO2浓度同比持平。

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是影响天津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已成为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据悉,今年5月1日起,天津市、北京市和河北省将同步施行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共同对重型柴油车及推土机、挖掘机等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排放进行规范,共同守护蓝天白云。

2020年,天津市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包括,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48微克/立方米左右,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1%;重点防范土壤污染“四类风险”,确保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严控重金属排放总量和地下水污染。

节能降耗有待加强

近年来,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等挑战,天津市制定、修订《天津市节约能源条例》《天津市建筑节约能源条例》《天津市公共机构节能办法》《产品单位产量综合能耗计算方法及限额》等法律法规体系,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狠抓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能效水平得到提升。

《2019年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显示,天津市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为7.1吨标准煤,在上榜城市中排在中下水平,天津仍需加强节能降耗,发展清洁能源。

与2015年相比,2018年天津市能源消费总量减少了87万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下降了15.4%,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十三五”节能进度目标。能耗“双控”工作被评为超额完成等级,得到国家发改委通报表扬。

而2016至2018年,天津节能专项资金支持44个节能重点项目,实现年节能能力64.4万吨标准煤。

日前,天津市发改委印发2020年节能工作要点的通知,鼓励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推广高效节能产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进园区余热利用、锅炉节能改造、落后机电设备淘汰等重点任务。

在结构减排方面,稳妥推进3家钢铁企业逐步减排、按期全面停产,再完成工业园区整合21个、撤销取缔65个;煤炭消费总量严格控制在4000万吨以内,47台燃煤锅炉完成热源替代或改燃关停;全市铁路货运量占比达到20%以上,按季度逐步提高靠港船舶岸电使用比例,年底前实现全覆盖。

此外,到2025年,天津市外受电力比例超过35%,清洁能源消纳率达到95%以上,电采暖建筑面积占比达到10%,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8%,“获得电力”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率先高标准建成国际领先能源互联网综合示范区。

生活噪声成为首要噪声源

据悉,2018年天津市国控区域环境噪声昼夜首要噪声源为生活噪声。数据显示,国控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夜间平均声级分别为54.3分贝、46.6分贝,分别比2017年上升0.4分贝、2013年上升1.0分贝。影响昼间、夜间区域环境噪声的首要噪声源为生活噪声,分别占72.1%、72.4%,其次为工业噪声、交通噪声。

从《2019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来看,天津市的环境噪声声效等级为53.9,排名在中上水平。

2019年,天津市的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声级有所升高。其中,去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声级为54.4分贝,比2018年下降0.1分贝,环境噪声总体为“二级”较好水平;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声级为66.5分贝,比2018年升高0.8分贝,总体噪声强度为“一级”好水平。

另从今年第一季度来看,天津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间达标率为99%,夜间达标率为82%,总体达标率为91%。

今年是天津市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任务十分艰巨。同时,天津正处在负重前行、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头,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重点工作应围绕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倾心倾力引育发展新动能、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等方面展开。

相关知识

绿色城市第21名天津:坚持“铁腕治污”为京津冀再造“城市绿肺
绿色城市第30名东莞:昔日“世界工厂”今日绿满“湾区”
揭开副中心城市绿心规划面纱!这些细节首次透露
绿色城市第38名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做好”绿文章”
地铁狂潮!这些城市拼了!
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 山西全方位打好三大保卫战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未来是啥样?数据告诉你
用爱撩拨城市,华远地产5·20多城传递真情
绿色城市第32名秦皇岛:美丽港城的“生态立市”之路
绿色城市第22名丽水:践行“两山”理念,打造“浙江绿谷”

网址: 绿色城市第21名天津:坚持“铁腕治污”为京津冀再造“城市绿肺 http://m.zx3q.com/newsview42864.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