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城市站在了十字路口?有人早已作出抉择!

  南京疫情,转眼扩散。截至7月30日,已蔓延到全国10省市22地,确诊病例不断增加。

  每一个城市,都有可能随时面临疫情冲击的“大考”。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尤其是对超大城市来说,复杂的情况总是不期而至。

  暴雨洪涝袭击河南,连塔克拉玛干沙漠也出现了洪水;

  极端高温肆虐北半球,室外温度连续刷出73℃、81℃的记录;

  南京机场失守,波及千里之外的张家界,疫情迅速蔓延全国……

  还有更多层出不穷的民生问题,需要城市做出回答,比如文化保育、交通拥堵、公共服务……都在提醒人们: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未来的大城市,应该如何更具有韧性?超大城市如何更宜居?

  这不仅是对中国的迫切提问,也是全球大城市面临的一道共同难题。

1

  今天的中国,超大城市越来越多。除北京上海之外,广州、深圳、成都实际管理人口也已突破二千万。

  全国百万人口的城市,已经有102个。到2030年,将有10亿人口在城市生活,占全国总人口的70%。

  随着人口增长,大城市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比如交通拥堵。在36个全国重点城市中,共有超过1000万人正在承受60分钟以上的极端通勤之苦,占通勤人口的13%。

  最惨的是北京上班族,每日平均通勤时间合计已达到90分钟以上。

  拥堵问题还在加剧。从2005年至2017年,广州平均通勤距离增长了58%,通勤耗时增加了47%。

  同一口径对比显示,广州平均通勤距离约8.7公里,平均单程通勤时间约38分钟。比北京强些,但也轻松不到哪里去。

  更严重的是,按目前的增长态势,预计2035年广州市平均通勤距离将超过12公里,平均单程出行达到56分钟,比现在的北京还要拥堵!

  这样的大城市病,已经到了不治理不行的时候。

1

  怎么办?其实也不是没有出路。

  大城市的优势在规模效应,同时也具备了科学治理、调动大量资源的优势。

  我们还是拿中国大城市的拥堵问题来举例。

  当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边界不断向外延伸,道路越修越密集,是否就意味着交通一定拥堵?

  其实未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陆铭曾对全球范围内大约100个大城市做过一项研究,证明高密度人口环境中,公共交通利用率更高。

在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中,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越大,反而越有利于缓解拥堵。

  他以北京为例,北京72%的重点初中分布在西城区、东城区和海淀区,不少家长开车接送孩子上学,不得不长距离通勤。在寒暑假,学生不用上学,交通拥堵就能缓解20%-30%。

  所以,北京要想减少拥堵,应该强化教育资源的空间均衡配置,而不是疏解人口。

  北京最大的拥堵原因,恰恰是职住分离严重,主要干道都是宽敞的大马路,但交通网络的分叉和支路却不足。

  世界银行的一项报告,对比了国际上的六个城市,其中三个欧洲城市和日本东京,路网密度都达到每平方公里100多个交叉路口。

  唯有中国的上海浦东、北京城北,交叉路口只有十几个,约为外国城市的1/10。

1

  毛细血管不畅,拥堵就难以避免。

  未来,超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可能成为改变的主战场。夯实治理基础,中心城区很重要。

1

  事实上, 人们对于城市治理的探索,从未间断,已经延续千年。

  从田园城市,到生态型城市、宜居城市,关于城市的想象不断丰富,相关的探索也越来越多。

  比如对智慧城市的探索。

  谷歌在2017年尝试把城市设计和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融为一体,用科技成果解决城市的运营、交通、住房、能源等问题。

  这种通过多种高科技传感器,全面重建城市系统、运营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努力,其疯狂不亚于马斯克的火星计划。简单来说,就是:为城市装上大脑。

  这当然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举动。一时间,丰田编织之城、阿里城市大脑、腾讯未来科技城,纷纷登台。

  不过,这股科技浪潮也遇到了挫折。随着疫情出现,商业价值、“侵犯隐私”、资金链告急等多种因素干扰下,谷歌宣布未来城市项目搁浅了。

  可见,智慧城市的进化也需要时间。

  开发一个城市,科技创新固然重要,但顶层设计、价值观念、社会结构,都需要同步演进,才能形成不断生长的城市空间。

  我们应该允许城市、社区以合理的速率进行迭代,而非迫不及待地武装到牙齿。

1

  正因如此,今天中国的超大城市,纷纷开始重视一个新的玩法:有机更新。

  上一程的城市化,似乎比赛的是谁征地多,谁新区远、马路宽,谁的建筑高端大气上档次。

  现在,是时候改变赛道了!

  大城市的未来,更要看哪一个街区的人气更旺,活力更足,经济文化生活品质更好,让市民能够宜居宜业。

  ——上海按照“有机更新”理念,进行黄浦江东岸21公里岸线打通工程,在存量土地上做文章,除了考虑经济因素外,公共空间的回归、生态岸线的打造,都是主要目标。

  ——成都发布了《成都市公园城市有机更新导则》,力图打造公园城市示范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和世界文化名城。

  就连年轻的深圳,也开始鼓励城市有机更新,覆盖了包括城中村、旧住宅、旧工业区、旧商业区、历史遗存等多种业态。

  不过,在所有城市里面,广州还是走得最快的那一个,特色也极为鲜明。

  在中国从事城市更新的专业人士,没有人不知道广州的永庆坊,这个老街蝶变的样本,已经成为游人如织的网红“打卡地”。

  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永庆坊创新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模式,引入众创办公和创意产业,实现政府、民众和企业的“三方共赢”,堪称有机更新的范本。

  现在,这样的模式已经为全国效仿,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推广。

1

  今天在广州,更多有机更新的积极成果已经涌现。从永庆坊到聚龙湾、太古仓、环市东……形成了许多超大型城市有机更新的有益经验。

  而成功锻造了永庆坊项目的万科,又开始了一项雄心勃勃的新探索:

  在广州市中心的花地湾,整整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造一个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有机都市。

  花地湾的前身,是551亿广信资产包,对广州乃至广东,都是意义重大的城市更新项目。详情可以参阅智谷趋势《历史重回花地湾:一个超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

  在线下,花地湾还开放了一个“有机都市实验室”,全面展现了万科对未来城市的探索与思考。

1

  可以把这个模型,理解为万科在花地湾的梦想阐释,链接了城市的无限可能:

  未来都市是有生命的,同时也具有“人本”的内涵。文化、公共服务、生态、交通等方面融合交互,万物互联,充满活力,共同形成一幅美好的未来城市蓝图。

  跟常规的城市有机更新项目不同,花地湾的整体设计更加系统,也更加全面,从广州市中心一大片完整的土地上,肆意生长。

  在花地湾,设计师在谋划“有机都市”布局的方方面面:

  有机的交通系统------步行友好的超链中心

  有机的公服系统------人人享有幸福感的公共服务

  有机的文化系统------城市记忆绵延的人文生活

  有机的生态系统------以生态塑造城市气质与市民

  有机的经济系统------高级烟火气与产业共生体

  有机的人居系统------超越邻里单位的社区生活

1

  在市中心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整体设计、有步骤打造“有机都市”的机会,不仅在广州,放眼全国各大城市,也是绝无仅有的。

  比如交通方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围绕TOD 、慢行系统,花地湾的城市肌理缓缓铺开,形成独有的“城市指纹”。

  在这里,人们将有可能看到极为罕见的一幕:

  立体、缝合式的空中生态花园——天空花麓,从改变一个街道的底层源代码入手,变为一条步行街,将街区两侧有机地缝合为一个整体,给周边居民提供消费、休憩和休闲的空间。

  周边辅以由水廊花埭串联绿地系统、绿网花街,一路繁花似锦,形成畅通的慢行系统,构筑美好生活的空间。

  立体交通的超链中心,为缓解城市拥堵,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这样的内部慢行系统,以及快速步行可达的配套,不仅低碳、便利,还可以减少对路权的占用。毛细血管疏通顺畅,交通拥堵问题必然也会大幅缓解。

  在“有机都市”的空间范围内,一切不再是固定不变,僵化而板结的。

  花地湾的发展,也将是生长式的演进,充满了反思、推演、再创造,通过不断迭代更新的设计,全民共策共建,持续性完善社区的有机更新。

  现在,万科讲述的花地湾故事,才刚刚开了个头。更多精彩,将会在这里不断发生。

1

  城市是一个生命体。越来越多的建设者意识到这一点,开始敬畏城市、善待城市。

  完成城市赛博格的演进,并不是靠砸钱就能一蹴而就的。

  也许,做好顶层设计,搭建“底盘”,让城市有面向未来的成长空间,才是一件真正体现耐心和用心的“绣花功夫”。

  现在,考题交到了花地湾的手中。

  在这片1平方公里的宝贵土地上,一座有生命力的“未来都市”,恰如一幅即将展开,令人无限期待的画卷。

相关知识

长租公寓小阳春遇冷 济南经营者站在十字路口
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房产还值得投资吗?
在西宁,期房什么时候购买最优惠?该如何抉择?
房地产的未来在大城市
权威解答:长治北寨十字路口封闭施工热点问题
30万亿房贷,经济复苏最大障碍?有人端着聚宝盆,有人拿着赔钱货…..
《姜子牙》成年人的抉择,其实是对自己的负责
无房人“赚”了?有人直降50万仍卖不掉,投资炒房开始“血亏”
“枕码”面世,世界的十字路口遇到中国的睡眠博士
作出房屋征收补偿决定有了明确的要求,对被征收人会有影响吗?

网址: 中国大城市站在了十字路口?有人早已作出抉择! http://m.zx3q.com/newsview361715.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