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制造了学区房?

在中国,卖得最贵的房子不一定是豪宅,还可能是学区房。

近日,《纵横Plus》在贝壳找房上检索一线城市在售二手房房源,发现上海、深圳和广州单价最贵的二手房都是豪宅,单价从23万元/平到40万元/平不等。

其中深圳在售最贵二手房位于新天鹅堡,是一套5室3厅的房子,标题赫然写着:“6.6米尊贵客厅,大露台室内泳池,看山看湖看海。”单价近23万元/平,建面547.5平,总价1.3亿元。

相比之下,北京单价最贵二手房要“寒碜”很多,建于2003年,建面仅23平,1室0厅,单价19万元/平,总价近436万元。

北京单价最贵二手房 资料来源:贝壳找房

其他城市最高价房拼品质,北京最贵二手房拼位置。这套房子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右安门内的清芷园,其对口小学是原区重点小学:宣武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好学区叠加低建面,意味着可以低价上车西城学区房。这样一来,房源单价自然水涨船高。

西城区“731多校划片”政策正式实施,靴子落地前,急于购房的家长和着急出手的业主都在抢跑,再度点燃北京学区房市场。

为什么学区房卖这么贵?是谁制造了天价学区房?

01 政策缝隙诱发学区房意识

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后简称《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法律之名,赋予义务教育极强的公共性:政府保证实施,社会所有适龄儿童均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权利。

该法律第九条进一步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就近入学”被正式写入法律,延续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版)截图 资料来源:百度律师·度小法

“就近入学”的本意是保障教育公平,让所有适龄儿童,不论阶层,无关贫富,都能共享便捷的义务教育。

但“就近入学”要实现“公平入学”,必须满足教育资源均衡分布的前提条件。在我国的教育土壤上,教育资源的分布和分配都难言均衡。

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下简称《决定》),提出必须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各地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学校,创造经验,典型示范”。

《决定》是在当时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发展不平衡的特定历史条件下颁布的,创建重点学校也是“权宜之计”。重点学校的创建,确实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也加剧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

2006年,国家对《义务教育法》进行修订,其中第二十二条明确指出,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内部也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纸面上的取消,并不能抹去现实中学校的师资、配套、口碑等差异。上“重点学校”仍是绝大多数中国家长的热切追求。在“就近入学”原则下,购置重点学校的学区房,也就意味着拿到目标学校的入场券。

1980年的《决定》和1986版的《义务教育法》,均鼓励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办学,帮助解决中国人口众多和经济不发达的教育难题。在后续《义务教育法》中虽然将相关条款删除,但将义务教育推向市场步子已经迈出,带来了基础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遗留“以权择校”,“以钱入学”,“以优择生”等历史问题,诸如共建生、点招生、推优生等等。

择校成为义务教育问题重灾区。为捍卫义务教育的公共性,政府对各种择校乱象进行严打。到现在,绝大部分择校渠道都已被堵死。

学区房就此成为稀缺的择校渠道,而且合法合规。高价买入学区房,也就得到了进入重点学校的保证。

02 重视教育传统强化学区房神话

学区房热度不减,也离不开中国人重视教育的传统观念。

义务教育刚开始普及阶段,由于诸多中国家庭仍在温饱线上徘徊,义务教育虽然是一种权利,但同时也是一种强制履行的义务。其后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重视教育的意识被重新唤醒,义务教育才逐渐向权利回归。人们对义务教育的理解,也逐渐从“要上学”,转向“上好学”。

到现在,子女教育已中国家庭的重要刚性支出项。今年3月,上海消保委联合上海消费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上海、北京、深圳青少年教育培训消费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最近一年,这三个城市的子女教育培训平均支出约为1.6万元,占家庭总收入的9.4%。这还未将学历教育费用计算在内。

上海、北京、深圳家庭上一年度教育培训支出情况 资料来源:《上海、北京、深圳青少年教育培训消费调查报告》

2017年新浪教育和新浪数据中心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显示,学龄前和K12阶段子女教育支出均占家庭收入的26.4%。

子女教育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但在中国语境下,学校教育承担着最主要的教育职能,中国家长对教育的重视自然延伸到对学校的重视。重点学校师资强势,配套完善,生源优质,成为子女教育首选。

中国人在两个地方最舍得花钱,一个是孩子,另一个是房子。而学区房,则是孩子教育和房子双重叠加的结果,自然会牵动中国家长敏感的神经。很多家庭甚至陷入举全家之力购置学区房的疯狂举动中,新远大换老破小的魔幻行为时有发生。

房子的市场性与学校的公共性绑定在一起,在一定意义上,学区房已经超越了房子的居住属性。对于最优质的学区房而言,学校与房子的角色很可能已经颠倒,与其说学校是房子的配套,不如说房子是学校的附庸。

03 利益相关方炒作学区房价格

开发商敏锐地捕捉到中国家庭对学校的重视,大打学区牌。

早在1994年,顺德碧桂园就凭借在郊区引入北京景山学校分校,变滞销盘为热销盘,开创了开发商宣传学区房的先河。

到现在,学院派、学院里、学知园、学府花园、锦绣学府等将教育元素纳入项目名称的做法早已屡见不鲜。

中赫集团开发的万柳书院更是凭借紧邻名校的优势,将项目单价拔高到17万元/平。现在万柳书院在售二手房均价19.7万元/平。

中赫拍得万柳地块新闻专题 资料来源:网易房产

在新房项目沙盘上标注教育用地、学校(规划)成为业内宣传楼盘的重要卖点。售楼处销售熟练地背诵教育配套如何优质,借名校光环为项目背书。

看重教育配套的业主签订了购房合同,以为买到了进入重点学校的确定性,但途中生变的情况也不少见:配套学校并非开发商配建,距离临近但不是对口小学;规划的教育用地迟迟没有动工,业主子女无学可上;配套学校挂着名校旗号,但师资力量薄弱,与学校本部天差地别等等。

每年承诺的教育资源未能兑现而引发的项目维权不胜枚举,各地政府三令五申,严禁宣传“学区房”,不得违规承诺升学,但打学区房擦边球的项目仍大行其道。

京南某项目在宣传册上写到:“紧邻人大附(多次荣登中国高中排行榜首位),与东方蒙特梭利幼儿园一路之隔,北京二中、十一学校……各类优质教育资源聚集,文化底蕴浓厚。”实际上,人大附的分校遍布北京城,辐射全国甚至世界多地,有公办有民营,“多次荣登中国高中排行榜首位”的,不出意外应该是特指人大附本部。

新房的位置大都比较偏远,而多数重点学校的本部都位于成熟的城市中心地带,二手房才是学区房交易的主场,也成为学区房炒作的高发地带。

中介拔高学区优势,散布涨价信息,隐瞒学籍和户口占用情况,联合业主坐地起价,炒作车库房、过道房、格子间等,成为炒高学区房价格的重要推手。

04 学区房问题何处来何处去

在一定意义上,学区房问题其实是政策不完善的背景下,开发商、中介和学区房(准)业主之间无意识合谋的结果。

开发商抓住中国人重视教育的命门,以学区为名,为楼盘价格加码;中介为牟取更多收益,多管齐下,炒高学区房价格;学区房业主出于使用后转卖赚差价或单纯投资的目的,希望学区房价格越高越好。卖方市场目的出奇统一,三方之间逐渐形成一种分散、无意识的合谋,推动学区房价格一路向上。

对于买方市场上买得起学区房的“准业主”们而言,购买学区房既是子女上好学的保证,又能在“使用完”之后涨价卖出,获得一笔不菲的投资收益。买的时候肉疼,但学区房价格高企,他们也乐见其成。

在重视教育意识和涨价赚钱预期下,买卖双方之间形成了一个交易闭环,只要外部条件不发生改变,学区房价格上涨的逻辑就坚不可摧。

学区房成为有产阶级内的一种金钱游戏,买不起学区房的广大刚需群体沦为相对意义上的受害者,被排挤在这一闭环之外,其子女也丧失了入学重点学校的资格,继而在后续人生的教育、就业上变得弱势。

长此以往,学区房问题必将进一步加剧教育鸿沟、贫富分化、阶层固化等社会症候。

换个视角,整个学区房问题折射出的,其实是中国家长对子女教育问题的焦虑,学区房的业主、准业主以及无力承担高学区房价格的刚需家长,都焦虑子女无法享受到好的教育资源。

这种焦虑产生的深层原因,则是现阶段中国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和分配不公。分布不均有重点学校划分的历史原因,也有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现实因素。而分配不公,则关乎制度。

《义务教育法》中坚持的“就近入学”原则被广泛误读为距离远近,这一点也被开发商和中介抓住,大做文章。实际上,“就近入学”和绝对距离之间存在部分脱钩,教育局拥有“近”的绝对定义权。学区划定之后,人们往往只能看到一个结果,而对其中的划定细节无从考究。这一考量,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因此产生纠纷,但另一方面也会诱发对于公平的质疑,难以服众,近年来的学区房维权就是如此。

从细节中跳脱出来,“就近入学”原则制定的现实基础本就不公正,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户籍和房产很大程度上是保证入学的先决条件。在不公正的基础上确定的“就近入学”原则,不可能达到完全公平。

近几年北京为推进教育公平,逐步推广多校划片,也为学区房现象降温,但这只是对“就近入学”原则的微调。即便实施多校划片,仍要与入学顺位,与户籍、房产、房户一致否、居住年限等因素捆绑。“多校划片”作为一种“缓兵之计”,并未撼动户籍制度、“房籍制度”和经济基础等现实条件。

从长远来看,要从根本上遏制学区房价格的非理性上涨,促进教育公平,需要从扭转教育资源分布失衡着手。

国家要将优势教育资源向弱势地区倾斜,加强教育经费投入,完善教育配套设施;同时,鼓励教师资源的校际流动,提高教育薄弱地区的教师待遇。进而缩小学校间教育配套和师资力量的差别,从源头上推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

到那时,不仅人人能有学上,而且人人皆能上好学。学区房高价神话失去存在基础,自然会不攻自破。

相关知识

谁制造了学区房?
调查:谁弄丢了1300万学区房的入学名额
说学区房要凉的,还是太年轻!
说学区房要凉的,还是太年轻!
温州男子买了套学区房,办户口时才发现,出大事了!
学区房,要“凉”了?
学位房与学区房的区别
南宁又一个楼盘“双学区”落空,去名校化,到底伤了谁?
房企四巨头,谁踩了红线?
房企四巨头,谁踩了红线?

网址: 谁制造了学区房? http://m.zx3q.com/newsview135335.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