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故事 | 卖掉1000多万的学区房后,我跌进了坑里

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是我们一周前买房的故事。

我这次买房前后用了4天,占用了两个周末。因为锁定的小区要在我望京房子的附近,所以可选择面并不是很大。而且父母年纪大了,也不想总折腾看房,因此拍板比较快。

说实话,这不是一次特别成功的经历,甚至留下了一些遗憾。一番折腾下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定要充分做功课,买房是大事,但做决定时真的会有和买白菜一样的冲动,会做出不理想的选择。

对于房子这种大宗商品来说,一时的冲动是非常可怕的,而且很难纠错。

因此,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一些教训,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教训1 买房过于匆忙,陷入被动

在此前卖学区房时,我们和购房的小两口约定旧房只能再住半年。半年听起来很长,但这个时间还要包括买房和装修,其实就非常紧张了,因此我和父母都很着急。

这一急,导致后来做出很多决定时,都想得不够周全,不够谨慎。

只用4天看了几套房就买了,说好听是杀伐决断,说不好听是没有经验。回头看看,真的没必要那么着急。一旦着急,在和卖家PK时就先输了一步。

教训2 选了同一家中介,露了底牌

可以说,买房卖房选了同一家中介是我们最大的教训,后来产生的很多问题都跟这个选择有很大关系。

选同一家中介有两个原因,一是图省事,觉得再找别家很麻烦;二是这家中介的市场占有率很高,房源也多,觉得放心。

但是在第一个周末,我和父母在看房后就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

因为之前的学区房卖了1150万,家里还有些积蓄,所以我们最初商议的是,换房的心理价位在1000万—1100万左右,三居最好,这样我们还有一部分资金可以用于装修。

但后来我们发现,当初要买的阿里对面的那个小区,现在的房价比想象中要高,1100万左右能拿下的三居,户型理想的并不多。

在看房过程中,中介只有第一天最开始带我们看了几套这个价位的三居,后面一直在动员我们看更贵的。

第二天看房,我怕父母累,是一个人去的。这一次,中介给我推荐的都是1450万以上的三居,面积普遍比前一天看的大,户型明显也比之前的优化了很多。

期间,中介不断对我进行游说,列举大户型三居的种种好处。说实话,拿爸妈之间的旧房和望京的大户型比,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因此,我当时是动心了。

第二天看完房后,我几乎已经下定决心,多加些钱,买更大的的三居。

没想到,回家后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

首先,父母算了笔账,按1450万的价位,我们需要在预算的基础上多加300多万,再加上税费和装修,压力太大了,“等于用光了所有积蓄”。

其次,父母觉得户型太大有些浪费。毕竟我在望京有自己的房子,平时基本不会出现去父母家住宿的情况,这样看来,其实父母住大两居就足够了。

那天,我们三个人讨论到夜里11点多。父母认为我被中介洗脑了,我冷静下来后觉得,老人虽然保守,但是说的也有道理,因此还是选择尊重父母的意见。

后来我们分析,为什么中介一再给我们推荐比我们心理预期贵好几百万的房子,是因为他们参与了我们卖房的全过程,对我们家的情况太了解了。

他们知道我们手里有1100多万的卖房资金,也知道我的收入比较高,我父母的收入也不低,而且都比较稳定,有一定可提高的购房资金空间。

我们过早把自己的底牌都给了人家,结果陷入被动,浪费时间看了很多不适合自己的房子,也无形中降低了议价空间。

说实话,在这次买卖房之前,我们对于买二手房找中介并没有经验。之前我望京的房子买的是期房,价格空间比二手房要透明些。

如果能够重新选择一次,可能在卖房后从零开始,重新换个联系方式找中介会更好些。

教训3 房主的“诚实”,别太相信

我们在两个周末看的房子,除去各种户型、价格的不合适外,能在心理预期上接近的,其实只有两套房子。最终的取舍,和房主有很大关系。

第一套房子,看房费劲,房主犹豫。

这套房子的户型是我们看过的房子里最喜欢的,但是整个过程费了很大周折。

主要因为里面的租户是一个“足球高管”(中介原话),我们并不了解租户具体做什么,是球员还是俱乐部人员。唯一知道的是他经常飞来飞去,而他不在家时是无法看房的。因为总看不了房,很多买主就放弃了。

此外,房主的出售意向也时常变化。

我们沟通时,房主说还要等段时间才能确认,因为孩子要上学,目前正在联系顺义的国际学校,没确认是否有学位。如果顺义的国际学校进不去,还要回到望京这边上学,那样的话这个房子就不准备卖了。

到底要等多久?房主说要等到两会之后,我们一听这个时间点,就觉得房价的变数太大了。

对比3月份疫情期间,目前北京二手房的价格在反弹,至少我们看的两个小区都在反弹。两会之后,房价会不会继续走高?这个真不好说,毕竟形势开始大好了,买房需求又多了。

想了又想,我们最终还是决定不等这套房子了。

第二套房子,最后一刻,房主露了馅。

我们相中的第二套房,就在我房子相邻的小区。这个小区最初并没在我们的计划内,因为我们多年前买第一套房时就去看过,当时感觉规划非常乱,观感不好。

但是这次中介推荐的是那个小区的三期,我们去看了后,发现景观确实比一、二期好了很多。

从价格上来看,100多平的大两居,有衣帽间,总价900多万。最重要的是,房子是去年装修的,非常新,基本不用重新装修了,无形中能省下一大笔钱。

而且这个房主本身就在与建筑有关系的机构工作,了解北京各个楼盘的特点。他自己之前买这套房子时,也是再三比较后做出的决策。

最后我和父母一致认为,就买这套了。

可惜在买房的过程中,议价这个环节我们还是没有经验,最后房价并没砍下来多少。

后来我和父母总结,我们的问题在于最开始就放松了心理戒备。

刚开始议价时,房主就说自己是第一次买卖二手房,没有经验。而且对方很年轻,是80后,我们就觉得人家确实没经验。

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因为之前被中介带看的都是1450万以上的房子,忽然有了低于心理价位的房子,对这个房子的要价就没那么抵触。所以在还价时,我们过于保守了。

但是最后一刻,房主还是露馅了。在大家达成意向要成交时,需要交20万元户口迁移押金。这时房主不愿意了,和中介说:“我在你这里买卖好几套房子了,现在你还和我玩这个……”

这时我和父母听出来房主此前的假话了。但是一切都已经谈好了,没办法。

我们总结的是,在买卖关系上,永远不要放松对卖主和中介的戒心,这可能关乎几十万的议价空间。

教训4 影响居住体验的,往往是“小处”

我们买的这个房子,最大的坑其实不在价格。因为买完第二天,同小区同户型就涨了50万。我认为的坑,是我自己后来越想越介意的噪音。

这个房子有一面可以看到机场快轨。对于快轨带来的噪音,当初我们是有犹豫的。但是房主说,房子在五楼,并不是特别拢音。

这点大家也都应该知道,住高层的话,其实越往上噪音越大,这是声音传输的规律。

当时房主开了下窗让我们听,外面是一种类似刮风沙沙的声音,关上窗后,声音就听不到了。

我当时有些犹豫,但是没有坚持,父母也说这点声音没事,反正冲动之下就成交了。

回家后我一直想,应该换一个时间重新去看下房,或者在小区外听听噪音。但是木已成舟,没办法了。想到一开窗就有沙沙的声音,我总有些心烦和后悔。

前两天和一个多年好友聊起买的这套房,好友建议我一定要换隔音窗。

这位好友家住北五环外的北苑家园,楼下街心公园的广场舞噪音严重扰民,多年都解决不了。平时喇叭震天响,经常闹到晚上快10点。

好友说,周末想睡个懒觉,但广场舞从早晨六七点钟就开始跳。很多邻居给居委会打电话,但居委会直接说,“我们管不了,我们没执法权”。业主只能报110,110倒是每次都帮忙出警,但是也治不了本。

好友说,因为噪音扰民,很多邻居都觉得太影响生活质量了,想换房。

看来,影响我们居住体验的往往是那些“小处”。买房,除了价格,要注意的坑实在太多。

遗憾总是难免的,好在房子终于落定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卖一买的过程,让我看到了这个城市很多人的奔波,也看到了生活不一样的侧面。

帝都居,大不易。不管在哪个阶层,欲望都是高于现实的。其实我们很难住到自己完全心仪的房子,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钱包和房子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在这个城市,万家灯火中,有一盏是自己的,就足够温暖了。毕竟,大部分人都是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来源:地产情报站

相关知识

房故事 | 卖掉1000多万的学区房后,我跌进了坑里
房故事 | 卖掉1000多万的学区房后,我跌进了坑里
“学区房挂牌价低了几十万!”北京西城区宣布多校划片,学区房将
一波三折!农村家庭用50万滚出500万学区房
北京西城区宣布多校划片入学:学区房挂牌价骤降数十万
顶级学区房不会跌,差点的学区房会涨
豪赌“最后的学区房”
北京西城学区房成交量激增 30多平米800-1000万
学区房摇身一变“学曲房” 价格为何如此扭曲
豪赌“最后的学区房”

网址: 房故事 | 卖掉1000多万的学区房后,我跌进了坑里 http://m.zx3q.com/newsview55599.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