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拿地复盘,过于真实

随着行业竞争加剧,结合发展战略,招拍挂拿地已成为各公司实现N千亿战略目标的最佳方式,各房企参与招拍挂的频次大幅度增加。然而从实际效果看,十家有九家都是乘兴而去,抱憾而归。

面对不如意的实践结果,复盘应运而生。可大部分企业却将复盘沦为表功或推责,为复盘而复盘,流于形式,并没有转化为生产力。复来复去,发现自己还是自己,所有踩过的坑、流过的泪,都沉淀成了复盘报告中的推诿和自保。招拍挂拿不到地,既有专业条线深度精度的问题,也有公司制度上的问题,这些系统性的问题,都直观地表现为出价能力不足的现象。

这其中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上,疫情挤压,短期内热门地块竞争白热化。一季度新冠疫情的黑天鹅事件,严重扰乱了头部房企的年度供货计划,明显可以看到二季度以来头部房企拿地动作加大。近期,公开市场冰火两重天,优质地块溢价率异常攀升,非优质地块运营风险高、投资过会难。主观上,判断保守,短兵相接竞争不足暴露明显。各大房企在公开市场短兵相接,我们对目标地块的研判和测算逻辑,进行深入对标分析后发现,如果按照实际成交价倒推利润指标,会发现对项目的测算结果,往往严重低于各公司模板下的投资标准,这源于各企业对授权价的估算偏差较大所致。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孔子在《论语》中也曾强调:“吾日三省吾身。”东西方两位圣贤对待反省的态度上出奇一致,平凡如一个企业搬砖者,一样需要反省与思考。今天就深入聊一聊,究竟如何复盘?

回顾目标 评估结果

客观环境我们先不聊,主观问题远远不像表面呈现出来的几个指标、参数这么简单。究竟在哪些环节和对手存在差距?准备好正视淋漓的鲜血,先来看一个典型的复盘指标对比:公司A水面之上,显性指标1)销售价格偏低;2)营销费用偏高;3)销售周期偏长;4)车位去化偏少。再来接着往下看:水面之下,隐性指标1)设计成果:可售面积小,单车位面积大,地下开挖两层。2)融资环节:渠道窄、成本高,前融于开发贷利率成本偏高。3)测算体系:按照其他房企的授权地价,公司A指标测算,比公司B低7.62个百分点,比公司D低7.32个百分点。同业直观对比,结论非常清晰,单专业对标,公司A非平即负,拿不到地,理所当然。痛定思痛!真的是单专业条线的专业能力不足吗?是单专业在能力上没办法超越同行吗?拿不到地是单专业问题还是系统工程?带着以上问题,我们进行系统性复盘——

分析原因 复盘症结

从指标表现找到隐藏的制约之手▲营销之殇多数房企的营销部门在拿地阶段,且不论对市场行情的预测是否精准,在研判、定位的过程中,无论是可研报告内容还是对项目的思考逻辑,基本还都停留在数据堆砌上,基本无项目价值策划。营销作为同时参与前端与后端的部门,承担最终的销售任务,直接为结果负责。正因为营销的目标是要保证销售和去化,因此前期天然不会对量价给予高预期。此外,营销费用在测算过程中往往留有余地,加价方式差距巨大。▲设计之殇设计在招拍挂过程中,只是中间环节,是需要尽快过渡到测算财务指标的环节,但有些公司却过度关注细节、后置工作过早前置,前期方案精度过细、反复调整,指标不断变化,导致留给其他专业优化指标的时间被大幅缩短。为了项目能上会,只能按照最保守的来,成本被堆高,可售被压缩,举牌竞争力再被吃掉一块。其实很多时候,强排方案只有两个目的—— “看排布”、“算货值”。在守住“货值不变”前提下,甚至允许未来拿地之后的设计方案与强排方案之间进行颠覆性调整。▲成本之殇“配置决定成本,但成本不完全取决于配置”,因为还有很多其他类似于集采、运输、地质结构等因素。若集团属地化程度较低,就无法起到支撑优化区域成本结构的作用,导致理不清区域同行产品配置标准,最终即使确实看到有地方差异,也无人牵头进行优化。成本普遍高于同行,却不能给营销同事带来信心,成为项目溢价点,对比同行更高的开发成本,最终变相成为了无效成本。▲融资之殇在融资领域,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无论前融还是开发贷,无论是国有四大行还是地方性银行,在衡量企业配资时,优先考虑的就是企业规模或属地项目数量。很多企业都处于“不拿地得不到融资,没融资拿不到地”的死循环中。大多数企业在公开市场的资金比例 46 开,即40%自有,60%前融。前融方式主要分为:1.资产抵押;2.打通某属地商圈,建立“资金池”;3.股票、债券、基金、信托等金融手段;4.利用供应商渠道变相;5.高回报的财务投资方式;6.合作同投等。拿不到地的企业不仅自有资金吃紧,六大前融模式能够运用的方式也主要集中在 3 和 5 两项上,呈现出融资渠道和融资代价两大难题:一方面缺少稳定且可配合同步缴纳竞买保证金及土地款的合作方,导致捡漏机会锐减。另一方面,融资材料不完整,很难取得国有四大行授信,即使开发贷成本也高于其他拿地房企,导致拼刺刀实力打折。▲运营之殇多数房企从集团到城市公司,对“项目运营”的计划和执行,并没有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继而立体的看待和决策一个项目,既没有上下一心统一每一个阶段的核心关注点,也没有严格的执行每一个运营节点。究其原因的核心是权责不清,多数公司的城市总/区域总权力小、责任大,因此注意力长期集中在各专业执行细项上,无法抽身考虑更高层面的运营问题,所谓位高权重,当局者迷。时间和精力被大量占据之后,对区域资源的建立、对政府关系的疏通,都被放置到次一级地位上,导致项目运营、城市运营,事倍功半。▲决心之殇在和拿地企业对比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项目研判,拿到地的企业虽然会参考市场,但多数会高于市场,只是高多高少的问题。因为对项目研判,拿地企业通常采用的是目标导向法,而不是传统在用的市场比较法。专业线因为风控,通常对项目的研判方式大致比例为,舒适区(20%),安全区(70%),风险区(10%)。如果各专业都在安全区中研判项目,公开市场势必缺乏竞争力,才会有了乘兴而去,抱撼而归。基于市场+目标决心的研判方式:激发各专业条线到风险区去研判,一方面思考价值最大化的方法,一方面提出风控建议,这才是企业举牌能力强大背后的核心原因。从工作流程寻找系统性症结所在可以这么说,多数房企战略高举高打,专业条线畏首畏尾,造成这种冲突的部分原因就是制度。如果仔细分析以上专业表象,绝大多数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制度问题。制度的不畅,导致了高企的发展战略并没得到有效的向下传递,各专业条线对于集团战略的理解,缺乏一致性与坚定性。▲通道不畅绝大多数房企,不仅集团专业口不能充分了解城市,就连城市总都没法充分了解城市。所以,要么承受没人带来的能力不足,要么补充人手解决病根。这是个选择题。另外,信息需要及时互通,不仅是管理自上而下,战略思路、集团决策、近期动向、编制规定等等,都应该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城市公司,才能上行下效,动作一致。▲战略不细很多房企对战略任务不分解、或者粗分解。仅仅只分解到年度业绩目标达成阶段。后续任务,既没有分解资金计划,也没有分解人力资源保障方案,更没有对各专业条线提出申报项目通过率要求。多数时候,企业的发展战略最后只变成了区域总+城市总+投资总的战略。因此,需要通过制度,将宏大的目标拆解到每个人头上。▲权责不等圈内流行一句话“绝不能拿错地”,这句话的核心目的是防范风险,然而容易带来一句潜台词的心理暗示,叫做“宁可不拿地,也绝不能拿错地”。各专业部门对不拿地的责任少。即使不一年拿不到一块地,专业部门、职能部门,不承担任何后果,拿地的动力何来?各专业部门对拿了地的激励少。相反,如果城市公司拿错了地,往往还要承担相应扣罚项,拿地的动力何来?“二少”制度,从顶层设计中,滋生出一些大锅饭、不作为,或者负作为工作方式。拿地尤其是给预期拿地,对各专业条线而言,成为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儿,保障“本专业”的“安全性”,给项目上更多枷锁“保障安全”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二少”制度带来的“不挖潜、常苛责、无建言”,成为制约招拍挂举牌能力以及拿地综合实力提升的核心病灶。▲精度不足我们对政府执行政策一刀切的时候经常咬牙切齿,但多数时候,各房企的投资标准恰恰就是一刀切。第一,对每个区域、每个城市、每个板块均按照相似的投资标准来进行审核。既没有体现战略倾向性、市场预判性也没有体现地方特殊性。对比拿地企业,通常的对应关系是“集团标准-区域标准-项目标准”。第二,当有了区域标准或城市标准的时候,则应该对应更加精度的其他要求,比如区域公司的预证周期、最大车位面积、成本配置、标准化率、营销费用等等。一刀切解决的是普适性的问题,要在纷繁复杂、充分竞争的公开市场环境下提升举牌能力,精度不够,竞争无从说起。▲诉求不清公开市场拿地,尤其是拿高价地的企业,通常有四种诉求:1.破局性拿地如今各城市的行业壁垒非常高,没有在一个城市扎根很深的时候,进入一个区域,要么和当地龙头合作,要么降低收益预期抬高销售预期,目的就是破局。2.结构性拿地深耕区域土储结构丰富的企业,当年销售的项目,土地总是多年前低价购入的,其不断享受市场的阶段性上扬的红利。3.垄断性拿地扎根并垄断一个区域,和当地政府关系极佳,只要资金充裕,该区域出地,必参拍,授权利润只要不过于难看,能抢则抢,不断享受区域垄断带来的上涨红利。4.财务性拿地增强账面资金流动性,或者增大支出降低收入、攫取税务收入,或冲业绩保排名等等。以上四点,“破局-结构-垄断-财务”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值得遵循的发展规律,同时也是拿地思路所对应的发展阶段。(本文转自投拓狗日记公众号,对原作者表示感谢,内容本身不代表公众号观点,也不构成投资建议。关于本文观点,欢迎留言区交流互动。)

相关知识

关于拿地复盘,过于真实
如何避免拿错地?这样复盘才更对!
关于买房,以下内容过于真实···
入股复地子公司上海复鋆实业,绿城中国再扩张
不谋而合,年末房企联合拿地高涨,炒地皮还能救楼市?
地拿好了,项目做砸了?
2020年上半年开发商拿地谁最多?全国房地产拿地金额排名
南宁市全面推行“拿地即开工”改革 ,施行改革新模式
郭广昌重返杭州 复地27亿摘下东湖新城35万方综合体
多地楼市现部分“日光盘” 房企拿地热情回暖

网址: 关于拿地复盘,过于真实 http://m.zx3q.com/newsview234888.html
所属分类:开发商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