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芬与观点对话:远大住工,制定建筑产品化的标准
2020年2月,中国武汉,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1000张床位的火神山医院10天完成建设,建筑面积7.99万平方米、1600张床位的雷神山医院,15天便开始移交。
除了一线建设者夜以继日的付出,还离不开“装配式建筑”这种高效且规模化的建筑实现方式。
2020博鳌房地产论坛期间,远大住宅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唐芬接受了观点地产新媒体的采访。
“装配式建筑能够在疫情中引发关注,就是因为其工业化的特质,一是速度快,二是建造质量进度可控。”疫情让人们明白,建筑应该带来健康和舒适,唐芬认为,疫情结束后,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精益高效的建筑方式,将在未来的建设市场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带来更大的影响。
经历20余年发展,远大住工拥有8代装配式建筑的产品体系,是行业中首家完整运用全流程数字信息化体系的企业。截至2019年4月30日,远大住工拥有15家全资PC工厂及已订约投资85家联合工厂。截至2020年4月17日,远大住工拥有软件版权12项及拥有723项专利。
2019年11月,远大住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成为装配式建筑行业香港IPO第一股。2019年,远大住工实现总收入33.69亿元,同比增长48.5%;净利润6.77亿元,同比增长45.3%。
唐芬介绍,疫情期间,远大住工推出了完全产品化的工业化建筑,即“远大美宅”,一种全装配的低层房屋。它的主体全部都在工厂预制而成,然后在现场通过高强螺栓连接,不需要任何现浇,“一栋远大美宅,最快可能几个小时就能完成”。
目前,远大住工正在探索建筑工业4.0。
布局自营基地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
2017年,住建部在《“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再次提出,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
2020年7月3日,住建部、发改委等十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加快建筑工业化升级,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建立以标准部品为基础的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生产体系。
“从中央到地方,出台和落地了相当多的政策,像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现在都是按照100%的要求,也就是说所有的新建建筑都必须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来实施,可能土地出让的时候就已经明确清楚了这个要求。”
唐芬指出,装配式建筑的市场增长速度极快,从2014年到2019年,仅仅是PC装配式建筑领域,涨幅可达三位数以上,“预计到2024年左右,PC装配式建筑规模可以达到将近3000亿元,在建筑领域的市场渗透率可以达到将近25%,而这个数据在在2019年只是8%左右。所以未来这几年,行业的增长是非常显而易见的。”
据统计,2019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4.2亿平方米,较2018年增长45%,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约13.4%。
但行业发展过快也带来争议,有观点质疑装配式建筑行业存在标准低、建造成本高、信息化发展滞后等问题。对此,唐芬认为,装配式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其实是从零开始的,前期基数较小,因此增幅比例较高,由此看来,其目前的增长态势还是相对科学的,没有超出发展的常规规律。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各方面的应用标准也会升级,而随着市场占有率的提高,民众的认知也会有质的改变。”唐芬指出,任何事物都会经历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而在量的发展过程中,大家会不断地了解、接受、熟悉,并且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来促进其下一轮的发展。
唐芬表示,远大住工作为一个企业,资源、能力都是有限的,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好自己,立足于企业的市场定位、战略发展,进行不断的产品和技术的迭代研究。“我们要基于自身的发展,脚踏实地地升级,而不是世界上流行什么就去研发什么。”
观点地产新媒体获悉,远大住工是唯一一家拥有工信部2018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的装配式建筑企业。目前,远大住工推出了中国装配式建筑领域首款基于BIM平台的正向设计软件PC Maker,以及装配式建筑全流程数字化解决方案--PC-CPS智能制造管理系统,打通了设计、制造、施工和运维的全产业链条,已成为建筑业的工业化标准入口和智能服务平台。
“2019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这一年,远大住工正式进入资本市场。“我们也开始以上市公司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身,按照更严格的标准来重新制定规范。”
据IPO招股书披露,远大住工拟将上市集资额20%用于拓展海外市场,建立面向海外市场的技术及生产中心。“因为疫情及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动和影响,我们的国际化进程有所放缓和调整,但还是会坚定不移地去探索。”唐芬介绍,公司2019年年底研发出一款针对海外市场的新材料模块化建筑,即B-BOX。
对于海外市场的布局规划,远大住工一方面针对欧洲、北美和中东等发达地区,计划主推BOX、全装配式别墅等产品;另一方面则将顺应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为这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输出PC装配式建筑的技术、装备、产品等等。
唐芬介绍,远大住工现在还在投入建设自营基地。据观点地产新媒体此前报道,远大住工配发及发行不超过8605.4万股A股股票,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用于投资远大住工CPS河南研发生产总部基地项目、远大住工潍坊直营公司装配式PC工厂建设项目一期、远大住工智慧工地研发项目、远大住工美宅展示中心项目、B-BOX模块化建筑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在装配式建设成本中,运输是重要的一环。一般经济运输半径为150公里以内,300公里为适宜推广区域,300-500公里为可推广区域,超出500公里,受物流成本限制较难推广。
为实现多点布局,远大住工推出了“远大联合产业合作计划”,由远大住工和当地挑选的合作伙伴成立联合工厂生产PC装配式建筑。通过这一方式,远大住工的业务辐射超过100个城市。
“针对一些比较重要的省会或大型城市,我们投入建设研发制造基地,来增加我们的布局。除了联营基地,我们希望通过完善自营基地的布局,对联营公司形成支持和带动的作用,未来能够良性经营,产生更好的收益。”
2020年,远大住工成立了B2C的模块集成科技事业部,推出全装配式乡村住宅产品“远大美宅”。“‘远大美宅’是B2C的商业模式,远大住工现在是B2B+C的双轮驱动模式,两种商业模式并行的综合型建筑工业化企业。”
产品标准化体系
早在2002年,万科就落成启用建筑研究中心大楼,开始探索工业化住宅的研究工作;最近两年,碧桂园为了让装配式技术更好地为快周转服务,研发出一套新型的SSGF工业化建造体系,可以实现建造速度比传统的工期快8-10个月。
对于龙头房企涉足装配式建筑领域,唐芬认为,房企向上下游领域延伸,是为了支持地产开发主业。“术业有专攻,这些对品质、对管理有更高要求的龙头房企,更加关注技术、产品,更加关注产业链上下游的共同成长,对整个行业而言其实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据悉,远大住工已与碧桂园、金茂、金科、金地、龙湖等众多品牌房企战略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从提供专属的装配式建筑全流程解决方案,到合力共建装配式建筑产品标准,实现从“业务合作”到“标准共建”。
唐芬认为,中国大型房企,规模非常大。但建筑本身不可能完全标准化,需要通过模块化等方式来匹配工业化的理念及体系。现在,远大住工跟房企的产品研发部门合作,为他们量身打造装配式建筑产品标准。从源头开始为其制定解决方案,包括设计、工厂生产制造、现场安装施工、运行维保等等,目前已经有项目在应用标准产品方案。
“例如我们跟金科共同编制装配式建筑的产品标准,就叫‘金科-远大住工装配式建筑产品标准’。”未来,远大住工计划针对标杆房企自身的标准产品系列,来建立工业化建筑的产品标准。
唐芬指出,房企需要增加建筑产品化的概念和认知,“只有将其定义为产品,才能用标准化的体系来实现。如果永远都是项目,那就总是个性化的,很难达成一致性。”
随着行业集约度越来越高,唐芬相信,未来房地产开发行业会形成更加高度的标准产品线。“如果远大住工编制的产品标准体系能够获得行业认可,我们也愿意与行业共享。在我们看来,标准只有通过行业的应用和实现,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
以下为观点地产新媒体对远大住宅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唐芬女士的采访实录:
观点地产新媒体:疫情期间,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的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引起很大的轰动,您觉得在这种时刻,行业会发生哪些变化?疫情之后,行业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唐芬:装配式建筑能够在疫情期间引起这么大的关注,也是因其本身的特质决定的,这种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速度特别快,建造过程非常可控。现在都说进入后疫情时代,我觉得在后疫情时代,大家更加关注的是,建设过程能够更好地保护环境,建筑未来能够更加的健康和舒适。
对于装配式建筑而言,本身就是符合这个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大趋势,这种非常精益高效的建造方式,在疫情结束之后,将在未来的建设市场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带来更大的影响。
观点地产新媒体:远大住工在疫情期间有没有做一些调整?
唐芬:疫情期间,我们推出了完全产品化的工业化建筑,叫“远大美宅”,是基于自有土地建房的一种全装配的低层房屋产品。整个建造过程,现场是没有任何现浇的,也就是说,“远大美宅”主体PC构件全部都在工厂预制而成,然后在现场通过高强螺栓连接。一栋我们说的远大美宅,可能最快几个小时就能完成。
我们在想,这次疫情让大家明白,未来很多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也必须尽可能地疏解人员的密集程度,寻求以最少的人力、更有效地完成原有的产业作业要求。全装配的“远大美宅”产品,在市场上得到了非常好的反响。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更有高度的产品化研发,以及市场的探索,为行业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实践。
观点地产新媒体:现在很多地方都有推出装配式建筑方面地政策,在这种红利推动下,您觉得装配式市场会达到怎样的体量?未来的格局会是什么样的?
唐芬:保障性住房是中国政府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最早应用的一片领域。但现在无论是保障房还是商品房,装配式建筑的技术产品都得到了非常好的应用。
可能大家都知道,2016年国务院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以上”的产业发展目标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个层面都出台了相当多的政策。顶层设计已经有了,下一步就是怎么去操作和执行。像北京、上海很多主要的城市,现在都是按照100%的要求,也就是说,所有的新建建筑必须要采用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来实施,可能在土地出让的时候就已经明确了这个要求。
这些年整个市场的增长幅度是非常大的,从2014年到2019年,这短短的几年时间,光说装配式建筑PC体系这块,增幅已经非常惊人,甚至达到了3位数以上。前不久一份装配式建筑的行业报告,我也注意到,根据数据分析,预计到2024年左右,PC装配式建筑的规模应该可以达到将近3000亿元,在建筑领域的市场渗透率应该可以达到将近25%,而这个数据在2019年也才8%左右。所以未来这几年,整个行业的增长是非常显而易见的。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刚才提到,PC(装配式建筑)市场渗透率由8%提升到25%,有观点认为发展过快,行业存在行业标准低,建造成本高,还有信息化发展滞后的情况,您怎么看这个问题?您觉得行业以后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公司层面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唐芬:这个问题,我觉得分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增长速度过快”其实是因为它是一个从无到有的一个新兴产业。装配式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其实是从零开始的,因此它前期的基数比较小、增幅比例是比较高的,我觉得从这个前提来看,它目前的增长态势还是属于相对比较科学和合理的,没有说超出发展的常规规律。
另外,房地产开发和建筑业确实是非常特殊的产业,受到非常多的体制要求、监管,也就是有高度市场化的成分,也有体制内的特质,所以我觉得这个产业未来的发展,也是两方面齐头并进的。从政府的角度,会有更多引导性的政策,而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各方面的应用标准也会不断地更新和升级。
最主要的是,随着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民众和消费者的认知,会发生一个质的飞跃性改变。因为任何的事物都会经历过程量的积累,一定程度之后,就会从进行新一轮质的飞跃。在量的发展过程中,大家会不断地了解、接受、熟悉,并且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来促进其下一轮的发展。
远大住工,定位“三个远大”,技术远大、制造远大和合作远大。技术研发上,基于工业4.0,基于IoT智能制造,这两块一定是整个企业发展的双翼和根本。
我们会开放合作与分享,希望能够给行业带去更多我们自己的一些体会、一些经验,为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刚才谈到未来PC的市场会达到3000亿的规模,有研究说远大住工市场占有率已经是行业第一了。近期住建部等13个部委推出一些针对PS端的政策,您怎么看PC跟PS端两种产品的未来?远大住工会如何保持PS端市场第一的位置?
唐芬:装配式建筑也好、工业化建筑也好,都是指囊括以各种材料、各种技术表达体系的领域。钢结构、木结构和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即PC体系),就是工业化建筑的几大主流构成,但是不同的体系有它非常鲜明的特点。像北美、加拿大这些地方,居住的房屋以木结构为主的,这跟当地的资源属性,跟居民的居住偏好,以及他们房屋的建造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木结构在中国大规模应用,目前看来还没到最合适的时机,或者是不太适合。
钢结构是一种非常好的装配式建筑的结构形态,特点更加凸显,比如自重特别轻,抗震性也非常好,所以它很适合做超高层建筑,我们看到的摩天大楼、会展中心、体育馆,大型厂房,基本上都是用钢结构来做的。摩天大楼如果不用钢结构而用钢筋混凝土,自身重量就能压垮楼体。但是钢结构在商品房和民建房这些领域,市场占有率相对是比较小的,这个肯定跟成本、材料,包括跟中国老百姓(603883,股吧)对房屋居住的一些偏好、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关系。不是说钢结构不好,只是它适不适合应用在这个领域。未来行业发展,尤其是PC和钢结构,我觉得他们不但不会有非常明显的冲突、两极化的竞争,反而可能会有非常好的协同效应。
这两种材料体系如果在建筑上得到很好的结合,对未来各种不同形态的建筑表达、实现,对提高开发速度,可能会带来更好的结果。我们现在也在跟一些大的钢结构企业进行交流,大家首先是要从技术层面、从设计层面开始相互了解、相互融合,最后才能寻求到更好的一些结合应用的契机。未来,我比较看好不同的技术体系之间的相互融合。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说远大住工在钢结构这块也有探索,您觉得未来钢结构会不会成为公司的主要业务之一?
唐芬:我们可能不会把钢结构作为主营业务之一,但是一定不会排除跟钢结构体系之间技术和产品的配合。今年我们提到和正在部署的一块,就是推动PC装配式建筑企业和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企业之间的交流,先从企业层面进行“互通有无”,来进行一些更新型的建筑技术和产品课题的研发,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事实上对于行业而言,这是好事,因为任何一个行业都不是由单一的技术、单一的产品来决定全部市场的。
观点地产新媒体:碧桂园、万科也在做代建业务,您觉得他们这些业务会不会对公司造成影响?
唐芬:这其实可能是一个更好的促进。万科、碧桂园都是非常巨型的房地产开发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随着规模不断扩大,管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这些大型房企开始向技术、产品、制造这些领域做一些产业的延伸。
但是做产业的延伸,不代表(房企)要把主业全部扩展到上下游领域。可能是通过向上下游做一些延展之后,能够更了解上下游对开发主业的支持关系,或者是了解要求能否在上下游得到更好的表达和满足。术业有专攻,未来有更多这些对品质、对管理有更高要求的龙头房企来关注技术、关注产品,关注产业链上下游的共同成长的话,对整个大行业而言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观点地产新媒体:行业跟这些龙头房企,实际上还是有一些合作点的,看到公司跟碧桂园、金茂有合作,比如为他们提供一些装配式建筑的全流程方案。想问一下远大住工跟房企的合作有怎样的进展呢?
唐芬:我们现在跟龙头房企的合作,是基于装配式建筑的产业发展。它是一个离散制造的行业,因为需求端是非标准的、个性化的、不确定的,而供应端,比如说房地产项目的建设,对我们中间的产业供应商而言,是一个长周期而且有非常多的变数、不确定性的一个过程。我们作为中间的、以制造业为基准的一个环节,两端的不确定性,对我们中间有序的、大规模的连续组织会带来很大的挑战。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想,中国的房企规模都非常大了,其实可以通过产品本身、建筑本体的标准化,通过一些标准化的模块来更好的匹配工业化理念。所以跟这些大型房企的总部产品研发部门合作,从他们的标准产品入手,为他们量身定做,从设计、制造、开发、建造、装修,甚至后续的物业运维等等,提供全流程的、工业化体系的一个解决方案。
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目前我们跟几家房企的战略合作,都是从产品的工业化设计角度开始入手的,而且已经提交了很多的阶段性成果。比如说,针对他们的某些标准的户型产品、楼型产品,我们已经出台了工业化建筑设计标准,包括后端的实现方案。现在有这类型标准产品的项目,已经开始在应用。标准方案不是说做出来就可以了,还是需要一些项目的落地来对它进行检验。慢慢来吧,我们会从标准产品在项目的应用开始,今年我们也会逐步推动一些标杆项目落地,这些标杆项目形成可复制的全套体系,提供给战略合作伙伴,在他们的开发范围之内,根据需要进行复制和推广。
观点地产新媒体:目前存在标准化制度还没有完善的情况,公司会不会跟房企合作探索一些完善的制度,提高整个行业的质量?
唐芬:对,我们就是在做这个尝试。例如我们跟金科共同编制装配式建筑的产品标准,就叫“金科-远大住工装配式建筑产品标准”。无论是远大住工还是大型房企,他们对建筑产品化的概念认知越来越多了。因为只有定义为产品,才能用标准化的体系来实现,如果永远是项目,其个性化程度很难达成一致性。我们跟标杆房企合作,是针对他们自身的标准产品,来做工业化建筑的产品标准化。
但是我觉得随着房地产行业集约度越来越高,未来整个开发行业可能也会形成更有高度的标准产品线。如果远大住工以前编制的产品标准体系能够得到行业的认可,我们也愿意把它拿出来跟行业进行共享。在我们看来,这些东西一定要通过行业的应用,才能够真正发挥价值,不是说把它作为独有的专利和知识产权就是成功的,最主要还是在于它的应用和实现。
观点地产新媒体:关注到公司去年完成了上市,您觉得从国内到国外,公司有哪些变化?
唐芬:去年对远大住工而言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通过港股的IPO,我们正式进入了资本市场。作为一个新人的身份,进入资本市场、包括IPO准备的过程,对企业是一次荡骨涤心的历练。远大住工创立的时候是一家民营企业,三十多年的企业运营和发展,我们自认为还是非常规范的,也非常讲究市场规则,但是在IPO上市进入资本市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做的还远远不够。以一个公开企业、上市企业的标准来衡量,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甚至是需要改正的地方。所以上市的过程,应该说是我们制造业说“点检”的一个过程,是我们把所有做的不好、还不够的方面拿出来,进行一次重新的复盘,然后按照更高、更严格的标准来重新规范的过程。
当然,上市给企业带来的提升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就是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高,远大住工作为老牌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但是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又不一样,大家会对你的看法更加透明,对你的了解也会更加深入。另外,通过上市,我们也开拓了更好的资本渠道,为企业未来经营发展的资金资本需求提供了更加便利的资源。我们当时也是看好香港的资本市场,也有对海外的市场,除了国内的布局之外,我们对海外的装配式建筑市场也是有一定规划的。但是实话实说,受2020年的疫情以及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动和影响,我们走向海外、国际化的进程,可能也会相应地做一些放缓和调整,但是未来这一块,我们还是会坚定不移地去探索。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刚才谈到在海外市场有一定的规划,方不方便透露未来针对哪些国家或者哪些区域?
唐芬:当时我们对海外市场的规划也分了两个不同的维度。第一个,是针对北美、欧洲以及中东这些比较富裕、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当时的定位主要是想以全装配式建筑的别墅,包括我刚才提到的B-BOX这种模块化建筑,作为对这些区域主推的技术和产品形式。另外,我们想顺应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一些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输出我们现在PC装配式建筑的技术、装备、产品等等,因为这些国家往往处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有很大的建设需求。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两个不同的维度来做的未来规划。
观点地产新媒体:公司5月份A股相关发行工作,在投入研发和工厂建设是有投入资金的。您觉得这块投入对公司的效益会有多大呢,会提高公司的产能或者营收吗?
唐芬:装配式建筑行业有它的特点,运输半径有一定的要求,还是要求要多点布局,不可能一个两个工厂就能满足非常大地理范围内的市场需求。所以,我们现在还在投入一些研发制造基地,主要针对一些省会或者大型城市,来完善我们的布局。最主要的,我们既有全资基地,也有“远大联合”形成的联营基地,我们希望通过完善自营基地的布局,能够更好地支持和带动我们所有的联营公司。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自营基地)不仅能够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产能,还能够带动联营(基地),未来能够良性经营,产生更好的收益。
研发这块的投入,公司其实从来就没有改变过。因为技术研发创新,“技术的远大”是三个远大的第一位,这一块一直是公司发展根本性的东西。
观点地产新媒体:我看到还有做“美宅展示基地”这块的,方便透露这块的内容吗?
唐芬:美宅展示基地,会跟随大型研发制造基地同步布局,另外我们也会在一些我们认为市场需求集中度比较高的地方设置一些美宅的展示基地。另外,我刚才讲到了,因为美宅是一个B2C的商业模式,所以整个市场推广的思路,包括市场营销的方式,甚至未来的生产组织方式,跟我们现在做B2B端的业务会有非常大的区别。当然,现在美宅的业务是刚刚开始进行,过程当中也会做很多的探索,会有一些调整,也会有一些变化,希望能够得到大家持续的关注。
(责任编辑:徐帅 )
相关知识
唐芬与观点对话:远大住工,制定建筑产品化的标准
远大住工唐芬:标准化不排斥创新
唐芬论远大住工上市:从可“任性”到逐步成长成熟
张剑:远大住工拟与开发商共同建立装配式建筑标准
掘金万亿市场 远大住工净利增长
唐芬:装配式建筑在农村拥有万亿市场
远大住工:17名高管持股3.58亿港元
PC构件业务发展强劲 装配式建筑龙头远大住工净利上涨45.2%
远大住工提速回A
远大住工加速回A
推荐资讯
- 1穷人装修3万硬装怎么样,硬装 85254
- 2婆婆对儿媳说的暖心话 婆婆喜 78340
- 3女生戴14号戒指算粗吗 正常 78289
- 400后法定结婚年龄 结婚登记 64511
- 5燃气灶怎么选?跟随方太高效直 54010
- 6男生戴戒指的含义图解 女生戒 33262
- 7杨燕军 | 医院建筑的顶层设 22802
- 8克洛斯威墙面定制,约您共度— 20452
- 9宜家遭遇线下门店业绩下滑困境 20239
- 10广州楼市:公积金贷款常见的误 2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