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斗城遗韵到城隍曲韵

永嘉县城隍庙旧影。

公园路上的“城隍曲韵”部分景观。 南航 摄

张永坝

鹿城公园路,原名县城隍殿路,位于温州古城东南,这里有“北斗九山”中的两座,二十八宿井中的五口,三十六坊中的五坊,还有府学、古城墙、中山桥、飞霞洞、池上楼、东山书院等历史遗址,文化积淀十分深厚。

随着公园路片区实施改造提升工程,公园路将华丽转身,与五马街、禅街连为一体,日前,公园路正在新建十景:斗城遗韵、濠河泛月、华盖洞天、儒英咸集、城南旧事、瓯医溯宗、九柏峥嵘、城隍曲韵、开元问禅、府学儒风。

斗城遗韵

晋太宁元年(323),析临海郡温峤岭以南置永嘉郡,治所设永宁,在瓯江南岸依九座小山建郡城,称为“斗城”。因有白鹿衔花之瑞,俗称白鹿城。温州古城墙,依山就势,逶迤曲折,雄险壮观,城墙东的华盖山和积谷山位于公园路上。

1927年始,温州古城墙被逐步拆毁。1930年前后,为建中山公园,拆除华盖山和积谷山古城墙时,弘一大师正驻锡庆福寺,苦于拆城喧扰,就转到茶山宝严寺清修。1933年印行的《永嘉县城区全图》,古城墙缺了积谷山至华盖山一段。到1939年,古城墙几乎被全部拆毁,仅遗华盖山上两段残垣。2017年,华盖山古城墙残垣得到维修和复原,这次又加以复制延长,成为展示温州斗城格局、城墙建造历史和工艺的标志性文化景观。

濠河泛月

公园路东入口,按原桥重新仿建了一座古色古香的中山桥,架在中山公园东侧的东护城河遗迹上。

温州古城东护城河,古称“东城濠”,位于华盖山至积谷山东麓一带,南通温瑞塘河,北濒瓯江,全长576丈。20世纪20年代末兴建中山公园,在东护城河上架建了一座石拱桥,命名为“中山桥”,用来连接公园路和环城东路。此桥桥体轻盈,跨度很大;桥洞弧型,线条流畅,富有古典风韵。现公园路、五马街、禅街,因傍中山公园而曾一度分别被改称为中山东路、中山中路和中山西路。

1975年,中山桥被拆除,中山桥以北的东护城河河道被填平,改造成了环城东路,仅留中山公园东侧的一小段东护城河,成了一条断头河。北边华盖山东麓,建国后辟为温州动物园(今米利莎住宅区)。在旧社会时,穷困的娼妓病死后无人收尸,就用破席子一卷,扔在这里的山坡上,俗叫“苍蝇痨”。

华盖洞天

华盖山,古有太玉洞天景致,相传为容成子炼丹处,又名东山、资福山,形似帝王车辇伞盖而得名,素称“九斗山”斗魁之首。宋杨蟠《永嘉百咏·华盖山》:“九山如北斗,城锁几重山。斗口在何处?正当华盖峰。”被道书列为“天下第十八洞天”。山上有资福寺、东瓯王庙、炼丹井等古迹,还有大观亭、却金亭、华盖亭、玉华亭、广望亭、临望亭、夕照亭、双烈亭等,造型各异,风韵各殊。

山巅大观亭,又名江山一览亭、吸江亭,明代重建易今名,与积谷山留云亭、郭公山富览亭并称温州三大古亭。此外还有三生石、五粒松、青牛坞、蒙泉、滴水泉、文昌阁、镇海门等诸胜,是瓯越人文古迹汇集地。

儒英咸集

儒英坊,差不多是现在的县学前,南起公园路,向北转西,至兴文里止。

北宋元祐三年(1088),永嘉县令吴君平在华盖山麓永嘉郡学旧址上建永嘉县学。元明清诸代,县学都有修葺或扩建,温州军分区大院内至今还有泮池、泮桥遗迹,附近巷名今仍称“县学前”。因坊间来往之人大多是衣冠楚楚的秀才,儒家英才荟萃,书香墨迹浓郁,故名“儒英坊”,明代曾更名“聚英坊”。民国时改称“县学前”,“文革”期间曾一度改叫“八一路”,1982年复名“县学前”。

北宋绍圣二年(1095),温州知州杨蟠到任后,废除里坊制度,整治州城街坊,将全城划为三十六坊,有五坊位于公园路一带:儒英坊(县学前)、儒志坊(府学巷)、谢池坊(谢池巷)、德政坊(县后巷)、道爱坊(县前头)。杨蟠《永嘉百咏·永宁桥》:“过时灯火后,箫歌正喧阗。三十六坊月,一般今夜圆。”

城南旧事

公园路,曾发生过很多城南旧事。

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政府通缉汉奸胡兰成,胡兰成逃至温州避难。1946年2月中旬,张爱玲从上海迢迢寻夫至温州。胡兰成惊而不喜反有怒,将她安置在公园路的小旅馆里。因小三范秀美介入,张爱玲爱情萎谢。1904年日本归侨夏炳南在铁井栏开设的同昌摄影社(南洋照相馆前身),是温州第一家照相馆。上世纪30年代,南洋照相馆亮相公园路,曾与露天、美术并称温州市区最受群众欢迎的摄影“三家店”。

此外,公园路一带还有富有民国风情的百年古巷花园巷和古宅郑氏民居,承载着温州人独特记忆的民生药房以及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大楼等。

瓯医溯宗

瓯海医院,是浙南地区第一家地方民办公助西医院。

1918年,浙江省陆军一师师部军医杨玉生辞职回到温州,在道尹黄庆澜支持下,与吴璧华、潘鉴宗、黄溯初发起并捐资筹办瓯海医院,推吴璧华为董事长,杨玉生为院长,在古炉巷租了三间民房作院舍,于第二年秋正式开诊。1920年,黄溯初父冠圭捐资4800元,加上社会士绅捐款,共计筹资19000元,购得积谷山东麓举人院(辛亥革命老人黄颂英的父亲、晚清举人的宅院)旧址13亩,兴建新院舍,1922年仲春建成开业。

此即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府学巷院区)。

九柏峥嵘

九柏园头的魏宅和黄宅,是新四军驻温州通讯处旧址。

魏宅为传统的合院式建筑,正屋五开间,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硬山顶,至今仍保持原貌。黄宅位于魏宅北侧,系中式二层楼房,分东西两部分,楼上有门相通。1952年10月毁于火灾,后重建为二层居民住宅。

1937年,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租用魏宅作驻温办事处,主任吴毓。1938年3月,该办事处改为新四军驻温州通讯处,再租黄宅,并打通两宅,作为办公用房。通讯处主任周饮冰是瓯绣能手,就在黄宅开了绣花铺作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后来这里还成为中共浙江临时省委机关主要地下交通联络站,是温州城区至今保存的中共浙江省委革命旧址。

城隍曲韵

南戏台,北照壁,城隍曲韵,再现了当年城隍盛况。

永嘉县城隍庙,是明万历十一年(1583)知县刘三宅在开元寺部分寺址上建立,场地宽阔,庙前有月池,天井设戏台。这是温州最早的戏园。

清咸丰年间,县城隍庙成为各戏曲班社集散地。1912年,京剧科班尚武台在此开台献演,为温州培养了一批名角。姜门外史《新竹枝祠》有“啄完瓜子幕初开,新剧争夸尚武台”句。1915年,被永嘉县教育界组织新教育剧社接管,演出文明戏《情天恨海》《蔡锷》等。1935年,祝信大玩具印刷店老板祝湘如和温州戏贾林慎夫等集资,拆除了旁边宣灵王庙,扩大剧场场地。抗战爆发后,更名南市大戏院,演出京剧、越剧。后易名永嘉县公共游艺场、中国大戏院、东南大戏院。1950年重建后改称东南剧院,1995年迁往车站大道文化广场,原址建东南大厦。

开元问禅

开元寺,原名崇安寺,晋太宁二年(324)邑人李整捐习礼坊私宅而建,是温州最早的寺院,寺址今东南大厦一带。

唐大中七年(853),日佛教天台宗寺门派创始人圆珍来华求法,在开元寺逗留多日。永嘉玄觉禅师(宿觉大师)在开元寺修行,创禅宗道场弘扬禅法,为江浙禅学中心。北宋时,规模最宏伟,香火极旺盛。南宋建炎年间,宋高宗赵构驻跸温州,改为天庆宫,供奉皇家太庙神主。明嘉靖年间,内阁首辅张璁未仕前曾在开元寺修学,《与项尚端》诗中有“忆共开元寺,读书长闭门”句。礼部侍郎王瓒曾在开元寺芙蓉书院苦读,作《芙蓉五月先花》:“开元寺里木芙蓉,八月花开五月红。欲与碧桃争发达,超然不肯待秋风。”清和近代香火仍盛,方鼎锐《温州竹枝词·开元寺》:“求仙媚鬼剧纷纷,宝炬沈檀散异芬。应道观中方药叩,开元寺里冥资焚。”杨淡风《永嘉风俗竹枝词·烧纸钱》:“世上于今用钞票,纸钱依旧送开元。”

府学儒风

温州府学孔庙旧址,今为名城广场。

温州教育源远流长。东晋太宁年间,永嘉郡学建于华盖山麓,是浙江省最早的府学。北宋天禧三年(1019),温州知府叶温将府学迁至九星宫故址与孔庙在一起,左庙右学,庙学合一,世称文庙(详见2019年6月5日温州日报风土版《千年府学的迁建人——北宋温州知府叶温》)。 

府学所在巷称儒志巷,明清时改今名府学巷。民国时,温州甲种蚕桑学校、旧温属联立中山商科职业学校、温属联立中山女子学校等迁入府学旧址办学。1931年三校合并后数次改名,为今温州市第二中学前身。一度成为国民党永嘉县党部驻地。20世纪50年代,文庙被拆除,改建成市工人文化宫、市人民大会堂。

来源:温州日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

从斗城遗韵到城隍曲韵
这个十一长假,遇见不一样的城隍阁!
从买主到东道主,揭秘宁波曲美掌门人高阳的独家成长秘籍
这个古城文旅新地标很有温州范儿
贵州持续开展斗茶活动带来蝴蝶效应
斗柜摆放还有这些讲究?
室内装修丨柜篇,收纳能手斗柜
千锤百炼终成圣,斗战胜佛,愿你“大胜”
法国艺术家巴斗分享使用海尔洗烘套装的场景体验
住在荷韵花园有多么美好!从35℃的微笑开始

网址: 从斗城遗韵到城隍曲韵 http://m.zx3q.com/newsview79146.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