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如何提高人才竞争力?

  从“人才高地”到“人才枢纽”的深圳,在后疫情时代如何继续保持人才吸引力与竞争力?由南都智媒中心课题研究所与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联合出品的《2020年深圳人才竞争力报告》指出,深圳在人才吸引力方面,具备政策优势、经济与人口优势、产业优势、社会治理优势等,但也面临教育医疗等短板。对深圳来说,既要有短期的扶持优惠政策,长期来看更要扬长补短,修炼吸引人才的“内力”,通过宏观治理金融环境、事业环境、技术环境等软环境打造成人才聚集的新高地。

  提升

  从“人才高地”向“人才枢纽”迈进

  深圳人才数量还有提升空间

  南都智媒中心课题研究所与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联合出品的《2020年深圳人才竞争力报告》昨日发布,报告得到了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深圳市人才集团、智联招聘等单位的支持。报告从深圳的人才历史、人才结构、人才分布、人才政策,及城市之间的人才竞争、深圳人才激励政策分析、吸引人才环境因素、深圳人才缺口等10多个方面入手分析,揭示深圳人才吸引力所面临的挑战及机遇,及未来发展预测及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深圳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之一,深圳需要大量引进人才。从“人才高地”到“人才枢纽”,深圳仍面临诸多挑战。在新的历史机遇下,深圳应营造怎样的人才生态环境,构建怎样的人才政策,报告在当前语境下全面解析深圳人才现状、问题,及未来的发展建议。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因素。经过40年的发展,深圳已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历史性机遇前,深圳要取得再次腾飞,必须依靠人才驱动发展战略。

  报告指出,目前深圳各类人才总量达548万余人,在2000多万的人口基数下,人才数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面对北上深广等一线城市的人才竞争,及新一线城市的崛起,当前深圳也面临更强的人才竞争。

  作为现代中国经济奇迹的发生地,深圳从早期依靠低端的制造业和低廉的劳动力的发展中脱离出来,快速转型升级至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现代经济,深圳强劲的竞争力和强大的创新能力背后蕴含着行业及企业对拥有高端技术、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的需求。

  发展、人才、创新,是深圳的城市特质,灵魂核心。成为“人才高地”后,深圳又向着“人才枢纽”迈进。深圳用不断优化的人才政策、服务和环境的创新,表达对人才的渴望、尊重和拥抱。

  比如,深圳全日制本科毕业生的租房和生活补贴已经从6000元上调至15000元,硕士和博士则是25000元和30000元。深圳实现人才引进的“秒批”,让人才落户快捷方便。筹集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满足人才住房需求。深圳还建有人才公园,设有“深圳人才日”,保护人才创新成果。

  应对

  疫情冲击经济

  政府携手企业应对疫情影响

  在疫情影响下,深圳的人才市场受到冲击,有的企业遭遇一定的用工荒,有的企业暂时不能复工,遇到人工成本压力。智联招聘报告显示,在全国38个核心城市中,深圳在复工第八周(3.23-3.27)的招聘职位数较第一周增长185.72%。但是,在同比增速方面,深圳却也成为垫底城市,说明一线城市由于流动人口数量大、产业结构新兴服务业等第三产比例高等原因,经济活动受到影响,招聘也受到影响。

  疫情给短期经济带来明显冲击,4月7日,深圳市统计局官网公布2020年1-2月深圳市经济运行简况,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18.5%,固定资产投资下降2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20.5%,进出口总额下降17.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10.9%。

  研究显示,零售餐饮、住宿旅游、交通运输、文化娱乐等行业营收大幅下滑;制造业、房地产、施工建筑等因人流、物流受限而复工复产缓慢;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生鲜物流等科技公司的异军突起,疫情对中国各行业带来了挑战与机遇,也会影响各地人才吸引和留任情况。

  应对影响,深圳出台《深圳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企业共渡难关的若干措施》,即“惠企16条”,为企业减负、提供支持。同时,4月份印发了《深圳市进一步稳定和促进就业若干政策措施》,从六大方面提出了21条稳就业举措。

  复工复产初期,深圳一度出现企业招工与员工复岗两难局面。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展重点企业“一企一策”用工保障,着力解决阶段性用工短缺问题。包括,加强市级用工余缺调剂,协调未复工企业在深富余劳动力向已复工企业流动,累计为盒马鲜生、迈瑞医疗等企业补充用工4200人;加强省际劳务协作,对接6个劳务输出大省组织人员入深返岗,累计通过“点对点”方式接回务工人员25670人,其中湖北8446人等。

  截至2020年3月底,深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3.3万,全市就业人口规模1128.57万,基本与2020年1月数据持平。经与公安部门大数据比对,目前,深圳参保人员返深率已超96%,已复工企业员工返岗率为88.0%,异地务工人员已基本返岗,深圳阶段性缺工问题基本缓解。

  云招聘

  通过云招聘和共享用工等

  复工率复产率超过省均水平

  不可否认,疫情导致企业生存发展艰难,人才招聘也受到影响。除点对点安全接送员工外,深圳人社部门采取云招聘及共享用工的方法来应对企业人才需求。

  由罗湖区委组织部、深圳市人才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深爱人才 共享未来”深圳人才战“疫”云服务,自3月30日起举办至4月20日,共有1100余家企业参与,发布岗位近3万个,吸引近4万名求职者参与竞聘。

  云招聘活动主要围绕文化创意、高新科技、现代物流、金融等深圳支柱产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疗、智能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开展。其中,生物医疗、高新科技产业成为深圳今年春招的热招行业,招聘需求比往年大幅增加。深圳巴士集团、深圳振业(集团)、深圳市交易集团、深圳市高新投集团等千余家深圳知名企业参与活动,岗位需求涉及生物信息研发工程师、软件研发工程师、首席设计师、半导体激光芯片博士后等众多优质高薪岗位。

  深圳人才网还打造深圳公益招聘云服务网络平台,为参与活动的企业免费提供会员功能,设置核心产业公益招聘专区、国企社招专区、春季校招专区、“共享未来”共享用工服务专区、“人才驿站”人力资源综合服务专区五大板块,自“员工通”共享员工平台发布以来,已吸引50余家企业入驻。

  深圳市人力资本(集团)已为比亚迪汽车、深圳市泰明辉铝箱制品、拜里斯科技等企业,提供共享员工调配接洽服务,拟调配安置300余名共享员工,解决疫情期间,企业用工荒、劳动力闲置现象。

  截至4月16日,全市各区(新区)人力资源部门及市就业中心在线招聘企业1.9万家次,发布岗位36.6万个,投递简历的求职人员15.8万人次。联合智联招聘、猎聘、前程无忧等9家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同开展的公益网络招聘活动已持续月余,累计发布11404家次企业信息、47.43万个岗位数,求职人员42.1万人次。

  截至3月底,深圳企业复工率、复产率分别为94.8%、9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6.7%、94.8%)。

  引才

  线上招聘企业收到简历较多

  希望吸引优秀人才企业称不降薪

  后疫情时代,政府所提供的服务对企业和人才来说都很重要,可以调动资源集合平台。在云招聘平台上,深圳恒达医药有限公司要招聘40名生产操作工,月薪三千至五千元,招聘生产班长,月薪五千至一万元,负责招聘的余伟表示,收到不少简历,效果不错。“我公布了我的电话号码,每天都接到几十个电话,有时上百个。”余伟说,来应聘的操作工比较多。

  余伟还提到,企业在在深圳发展20年,觉得深圳最大的优势是市场成熟、产业链成型,而且政府管理和服务都很规范、到位,企业在深圳发展非常有安全感。公司作为医药公司,经常会参与药品招标,公平透明。但深圳的经营成本高,包括人工成本及房租等。

  波顿集团此次招聘多名应届毕业生,涉及研发类等20多个岗位,另外招聘30多个有社会经验的岗位。负责招聘的林小姐介绍,在线上招聘也收到不少简历,但针对性不强,30多份简历只能找到两三份合适的简历。而现场校招的话,30多个岗位可以招到20多个合适的。

  林小姐说公司没有降薪,希望吸引优秀人才,参加了五场线上招聘,第一季度确定10名应届生,还有10多个社会招聘者也已到岗入职。深圳吸引的留学人才越来越多,说明留学人才对深圳认可度在加大,深圳也有更多合适的平台。公司也偏向引进海外人才。

  优势

  深圳人才政策系统而全面

  后疫情时代引才优势明显

  报告指出,对步入后疫情时代的深圳来说,企业和产业受到影响的同时,要放大及强化人才吸引优势。据分析,深圳的人才吸引优势包括政策优势、经济与人口优势、产业优势、社会治理优势等。

  报告认为,深圳在人才引进方面的政策系统而全面,吸引力强。同时,为应对疫情,确保社会经济形势稳定、企业正常运转和员工福利保障,深圳市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优惠补贴政策,涉及保障防疫、贷款贴息、融资支持、减税降费、租金减免、用工招工支持、防疫物资物流等,政策的落地对企业和人才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深圳还有经济和人口优势。2019年深圳第一产业增加值25.20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0495.84亿元,增长4.9%;第三产业增加值16406.06亿元,增长8.1%。经济增长的活力也给人才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深圳市2019年末常住人口1343.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22万人。其中常住户籍人口494.78万人,增长8.8%,占常住人口比重36.8%;常住非户籍人口849.10万人,增长0.1%,占比重63.2%。人口的增长为经济发展带来了人口红利。

  产业优势也是深圳一大优势。深圳的产业结构凸显“三个为主”:经济增量以新兴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0.9%;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超过70%;三产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服务业占GDP比重60.5%,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高至70%以上。四大支柱产业中,金融业增加值3667.63亿元,比上年增长9.1%;物流业增加值2739.82亿元,增长7.5%;文化及相关产业(规模以上)增加值1849.05亿元,增长18.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230.85亿元,增长11.3%。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10155.51亿元,比上年增长8.8%。

  报告还指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实质是对社会治理能力的全方位考验,涉及党委政府的决策水平、信息公开程度、干部素质水平、社会动员能力等。深圳这样高社会治理能力的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必然会进一步加强。

  反思

  警惕后疫情时代人才吸引短板

  外贸经济等面临大考

  除了人才吸引优势,报告还指出,深圳应警惕后疫情时代深圳人才吸引短板,包括内外部环境带来严峻考验。全球疫情之下,作为外贸大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深圳的外贸经济将面临大考,其中包括进出口总量及原材料采购量的下滑、企业订单流失或交付延期、疫情冲击下中小企业难以为继等问题。

  除了房价等生活成本外,医疗资源不足成为深圳重要短板。一个城市的医疗资源主要体现在三甲医院数量、执业医生人数、医疗机构的病床数量等指标。深圳目前只有16家三级甲等医院,数量达不到大多省会城市水平。原因包括自身规划和政策的原因。深圳既非行政的集中地、也非医科院校所在地,其所能得到的医疗资源较少。

  教育资源不足制约深圳增长潜力。一方面,深圳每年的人口快速增加,大概每年增加20万到40万人之间,另一方面,教育资源的供给跟不上。据教育部门测算,预计到2020年,深圳小一学位缺口达到4.95万个,初一学位缺口1.06万个。同时,由于在规划过程中,有些楼盘过度增加容积率,导致对公共资源的要求非常高。相继引发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学区房价格一路高歌猛进,深圳学区房15年翻了10倍。这些严重影响了人才持续留深的增长空间。

  另外,报告还指出,多数中小企业对于雇主品牌建设的意识不够等也成为短板。部分企业的复工复产恢复到疫前水平仍需一段时间。深圳政府部门积极出台扶持企业的各类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未来

  修炼吸引人才“内功”打造软环境

  用好政策优势、经济和产业优势

  报告建议,短期来看,政府出台的各类救助和刺激措施及时而且十分必要。长期来看,深圳仍需在吸引人才上扬长补短,在城市竞争中用好政策优势、经济和产业优势,用好人口红利。用产业来吸引人才,从政策环境、市场法制建设、事业辅助机构、事业成果转化、事业成果保护机制等方面来保护和发展产业链。

  深圳是创新创业之城,应激发市场的活力创设更多的创业平台、创新平台,吸引创新研究类人才。报告认为,深圳仍需直面人才吸引的短板,解决好教育医疗短板及住房问题。疫情给深圳发展带来内外的考验,但也促使深圳修炼吸引人才的“内力”,通过宏观治理金融环境、事业环境、技术环境等软环境打造成人才聚集的新高地。

  链 接

  深圳引才稳步上升

  海归人才逐年增多

  综合深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深圳市人才集团等单位的数据,对深圳人才的结构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从2017年至2019年三年引进人才来看,深圳人才引进逐年稳步上升。值得注意的是,从2018年起,深圳引进的海外留学人才数量增多,说明深圳对其有了更多吸引力,一方面是产业升级后更多的新兴产业提供的人才机会和平台,另一方面深圳的发展更具国际化特色。

  报告分析,在引进的人才中,以大专、本科、硕士学历为主,而博士及以上学历者较少,期望年薪也是10万至20万居多,50万年薪占比较少。产业主要以深圳发展的支柱产业为主,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业、高新技术业、文化创意业、现代物流业。说明深圳虽然产业转型成功,但仍需发展更多的龙头企业来吸纳金字塔尖的人才。

  纵观深圳五年内发布的人才政策,国际化、海归、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及高端化、专业化、信息,这是深圳人才政策的趋势。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是深圳四大新兴产业,本科以上学历占79%。基于文化创意和物流的产业更多还是以传统、中层次的人才为主。

  深圳整体的人才形势非常好,大湾区整体的人才净流入,深圳在全国排名前三位,但也存在产业人才供需不均衡现状,更多的人才向服务业包括互联网、金融行业流动,深圳的传统制造业,出现人才空缺。比如,深圳全球高精尖人才特别是从事前沿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研发攻关的创新人才仍比较短缺,全职院士和“千人计划”数量远低于北京和上海,全职院士北京756人、上海172人,深圳仅46人;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北京1658人,上海894人,深圳仅422人,不及北京的五分之一。

  人才流入流出

  粤港澳大湾区整体来说是人才流入的局面,但人才流出也很频繁,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区域,北京和上海贡献大概21%的人才流入量。虽然深圳是净流入的区域,但相较于北京和上海而言,深圳是净流出的区域,现在北京和上海加起来,对深圳的人才流出的贡献占到29%,深圳和粤港澳大湾区相对于北京和上海来说是人才净流出的局面。

  深圳流入人才更多体现在刚毕业一到五年的群体,流出的人才更多的是体现在工作五年以后的群体。深圳对于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人才吸引力相对于北京和上海是欠缺的,这是深圳研究人才、制定人才的方向。

相关知识

深圳如何提高人才竞争力?
中指院常务副院长黄瑜:核心城市群内的城市竞争力将继续提升
深圳为何叫停商务公寓审批?提高居住用地比例
中兴恒边瑞明:建筑行业未来核心竞争力是复合型人才
中兴恒边瑞明:建筑行业未来核心竞争力是复合型人才
城市居住比拼:深圳竞争力最强 长沙购房成本最低
人才和运营支撑正荣核心竞争力
人才住房项目5G智慧化,深圳迈出全国第一步
2020城市居住“比拼”:深圳竞争力最强,长沙购房成本最低,
2020城市居住“比拼”:深圳竞争力最强,长沙购房成本最低

网址: 深圳如何提高人才竞争力? http://m.zx3q.com/newsview41073.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