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2200万人口之谜”的背后

 

深圳到底有多少人口,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主要症结在于,实际管理服务人口(下称“实有人口”)这个数到底是多少,以及这个数据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而至于常住人口,则无争议,因为每年都有官方统计(一般常住人口划分标准指,在地稳定居住半年以上)。

据我观察,深圳民众对深圳人口统计的质疑主要存在两点。

一是,深圳的实有人口和常住人口之间的差额过大。大家都默认深圳的实有人口是超过2000万的,但长久以来解释不了为何与常住人口之间的差额如此之大——多达800万以上。

二是,不同的人口统计,会影响到很多统计数据以及市场判断。比如说人均GDP,按1340万和按2200万计算,会是两个结果。或者是推算房地产趋势,大家一般都用2200万的人口来渲染深圳的需求量之大,但如果用1300万那就会打折扣。

必须要说,人口统计是一门非常专业的学问,我完全外行。所以,对这两个问题,我自问也解释不来。查阅了一些材料,分享有一些观感。

首先测算一个城市的实有人口,现在应该是可行的了。这是和以往大不同的地方,以往我们测算这个实有人口,简直是一个谜,甚至经常听到官方用食盐摄入量来做统计。但是这些年来,大数据技术越来越成熟,其实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有据可查的深圳官方数据,关于实有人口,大致有3次披露。

最早在2015年,深圳实际管理服务人口就被报道超过了2000万?。2017年初,深圳人口《深圳市人口与社会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披露,实际管理服务人口稳定在1800万?,比2015年减少了。到今年5月份疫情期间,深圳市副市长接受采访披露,实有人口又变成了2200万?,比2017年增加了400万。

这系列数据再一次坐实了,深圳人口超过2000万的事实,所以,大家也一直很燃。似乎全国只有深圳这样,非常了不得。

但在今年的广州两会期间,我们看到,广州的实有人口竟然和深圳差不多!也是“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超过2200万、流动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并且在新规划《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草案中提出,“到2035年广州常住人口规模在2000万人左右,按照2500万人左右管理服人口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这一点,倒是让人非常意外,深圳所一直自豪的实际人口多达“2200多万”,并非深圳所独有的现象。

再继续看,回到刚才说的大数据技术,百度慧眼在今年发布了一份各城市实有人口测算?,我认为有三方面的助益:对于我们理解掌握各城市的实有人口数量有帮助,对我们辨析实有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分别有意义,我们对于我们判断各城市及房地产价值有参考。

这份研究以在地居住“3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为划分基准测算实有人口(3个月以下的流动人口不纳入统计),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就是下面这两张图。

我总结了一下,大致可有几点结论。

1、中国2000w+的城市比想象的多。京沪实有人口甚至超过了3000万,要知道,这两个城市在2016年都宣布人口要净减少的,它们在2019年内的常住人口分别是2154万、2428万,不允许增长。但是,实际数据显示,人口继续在向这些城市流动,比我们想象的要猛很多。2000w+的城市有穗渝深成,证实深圳实有人口确有2200万之多,但以实有人口排序,深圳排第五,广州之后(扣掉重庆的特殊性,深圳可以第四)。整体来看,我认为,它们显示了一点:中国人口流向超级城市的速度和烈度,要比想象的厉害。也侧面印证了,我们过去数十年来,强力打压控制超大城市的发展,失败了。无论你用什么力量,结果都一样:人口向超级城市的集中,是国际普遍规律。未来有关超级城市的人口问题,不是还会不会更大,而是能大到多少?(比如现在全球最大的超级城市东京圈,人口已经逼近4000万)。

2、实有人口和常住人口之差,显示城市的真实竞争力。从结果看,以实有人口论的城市排名,和以常住人口论的城市排名,有些相差极大,而那个相差,恰恰和城市的真实竞争力互为印证。比如我们看广州、深圳、苏州、东莞,实有人口的排位要比常住人口排位更高,尤其是东莞,常住人口排在最末第31位,但实有人口排在第8位,令人震惊(东莞2019年常住人口846万,但按实有人口逼近2000万,显示东莞的人口流动性超乎想象的强烈,当然,也许这其中与深圳有很大交叉)。而相反看,如天津、石家庄、哈尔滨、临沂,则是常住人口远远多于实有人口,说明流动人口比想象的弱。尤其是身为直辖市的天津,常住人口排位第5,实有人口排位掉到了第17。一个城市的实有人口,折射的是这座城市的真实竞争力,从图上是可以得到印证的

3、实有人口升落影响房地产价值。刚才说了,因统计缘故,一个城市的常住人口,并不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真实竞争力,实有人口更有说服力,折射出这座城市对人口的吸附能力、对就业的创造能力。如果一座城市的实有人口比常住人口多得多,那么,说明了这座城市的“门户价值”高。从房地产的角度,这有巨大的意义。参考以上人口排序图可以印证,那些实有人口/常住人口的比值越大的城市,房地产价值更为坚挺,上涨也更为猛烈。比如深圳、东莞、苏州,这都是长期排在涨幅榜前列的。而反过来,比值越小的城市,房地产价值就会出现相对低落甚至平淡的状态。比如天津这些年的发展,是非常能够印证这一点的,作为一个直辖市,面对北京强大的虹吸能力,表现得老态龙钟,是值得深思的。所以,这个实有人口的背后,实际上是中国超级城市的竞争格局在变化。如果我们在不同的城市去买房子,那么该把钱放到哪里,认真研究格局变化就很有意义了。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这个实有人口和常住人口的统计差异,真正传递的意义,或者说带来的问题是什么?

大部分人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存在着巨大的含混的。尤其是我们搞房地产研究的,往往是非常简单化的把2200万和1340万这两个数字对立起来,谈房地产价值的时候就用前者,讲深圳的房价前景多么光明。讲人均GDP的时候就用后者,继续讲深圳的发展是多么辉煌。以及,很多时候,我们会质疑这两个数字,到底哪一个是真的?

但实际上,从我查阅的材料来看,这两个数字都是对的。常住人口的数字显然是对的,实有人口的统计在大数上也是差不多的。包括每年大约40万的人口增量,可能会出现误差,但不可能出现大错。

问题在于,争论跑偏了。

一个城市实有人口对比常住人口的数量差别,真正的意义并不在于房地产,或者统计含混,这是一种错判。

它真正检验的是什么呢?

我总结是:实有人口检验一座城市公共资源的极限供给能力

比如说像深圳这样的城市,实有人口比常住人口多出了850多万(注意是3个月以上的人口规模,不是那种坐飞机过境的),那么,它对你这座城市的就业率、交通出行、旅游接待、居住教育医疗等等,都提出了完全不同的需求(比方有数据说,每年都有大约70万人口在北京就医,这部分人口住在北京,当然会产生巨大的各类需求)。

而如果你只按1340万常住人口的规模,来配置这座城市的公共资源,会出现什么问题?

供给不足。当你不充分提供公共资源的时候,市场就会闹出各种供给不足。

从这个角度,我们是可以解释为何深圳在各行各业,都持续的出现了供给不足、乃至实际成本高涨的情况的——有些看起来不体现为价格,但是获取难度极高(比如公办学位)。包括房地产,比如说公共住房,我们甚至目前只覆盖常住人口里面的户籍人口,这样一来,这个缺口无疑就更大了,大到你想象不到。最终这些压力都转移到了房地产市场上,无论租或售,都表现为价格的刚性。深圳的房价涨幅如此之剧烈,是因为顶层设计的这个配置。当然,在教育等其它领域的问题上,解释力都是一样的。(把这个事情放到这次疫情中,我们就会更好的理解这一点)。

从道义角度讲,这当然是不公道的。那些人为这座城市贡献了GDP、税收,但是并未得到公平的公共服务。而这一点,在中国所有的城市,都“正大光明、堂而皇之、问心无愧”的推行了数十年。

现在从国家、广州展现出来的最新思路,公共资源的配置已经要往这个方向转了。在今年5月,中央发布重大政策,“推动公共资源由按城市行政等级配置向按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配置转变”。?

按照这个要求,相信深圳也会很快的公开披露,要按照近期2200万人口(远期可能更多,也许是2500万甚至更多)去配置这座城市的公共资源。

这意味着,接下来的深圳,很多事情都应该有大改变。尤其是在教育、公共住房、医疗等领域,我们之前所看到的数据,都可能要翻数倍的增长,才会对这座城市的市民有意义。

(责任编辑:常丹丹 HO016)

相关知识

深圳“2200万人口之谜”的背后
时代邻里:负债率腰斩之谜
高房价背后,深圳供需矛盾有望被打破?
深圳土地使用再扩权 高房价背后的供需矛盾有望打破
六城实际人口超2000万,中央定调转变公共资源配置方式
深圳楼市买家:个体不确定中的群体确定性
GDP四强省份人口吸引力排名:山东6年净流出百万人口
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卫星厅明年建成运营
深圳出现楼市断供潮?虚假传言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深圳出现楼市断供潮?虚假传言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网址: 深圳“2200万人口之谜”的背后 http://m.zx3q.com/newsview242996.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