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亳州人的麦收记忆…

一年一度午收季已经结束!曾经在机械化未普及的年代磨镰刀、造麦场将农具配置齐全家家户户会为收麦做充分的准备

如今随着机械化的推广麦收变得简单了从地头到粮仓一条龙的服务更是减轻了劳作的负担提升了收割的效率

(张延林 摄)从人工到机械变化的收割方式不变的麦收的情怀那一块块熟悉的土地曾经给我们留下太多太多的记忆……5月27日小编向大家征集你们的麦收记忆

打麦场的时光

麦忙假里的故事

全家总动员的“战役”

麦秸垛上的少年

……很多网友纷纷留言分享~一起来看看他们的记忆能不能勾起你的回忆?辰之赋:麦场平坦,心亦无痕对于资深老80后来说,在农村长大的人们,都会对麦收有着不同的记忆,而我最难忘的在那平坦的打麦场上玩耍,那颗少年的心,除了调皮和天真,无忧无虑,不带任何伤痕,是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午收到来之际,造麦场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农家一般会选择在麦地附近的一片空地上,专门用来打场。我们家的麦场一直选择在村东头的那块地里,父亲会赶着牛,让牛拉着石磙,利用三四天的时间不停地轧场,直到麦场平坦、结实,麦粒不会被压在土里,才算造成功。待割麦后,将一捆捆小麦摊放在麦场里,经过太阳的暴晒、石磙的碾压,将麦粒脱掉,傍晚时节用木锨将带有麦糠的麦粒扬起,麦糠随风飘走,干净的麦粒如雨滴般清脆地落在麦场里,一家人看着新麦,内心享受着丰收的喜悦。待麦子装进袋子后,整个麦场就空下来了,平坦的场地是孩子们的乐园,大家在麦场里光着脚跑来跑去、耍跟头、做游戏……时光流逝,转眼已到中年,我为自己生在农村能够有这样的回忆而庆幸,成年人的世界哪怕再难,每想到自己曾经那个奔跑的少年,便会咬咬牙撑过去。

张珍:

又是一年麦收时,金黄的田野上弥漫着收获的味道,这熟悉的味道让我仿佛回到了童年!

我自小在村里长大,从记事起,每年麦收时节都去田地里“拾麦”。那个时候,联合收割机刚刚风靡起来,许是技术还不够完善,收割过后仍有一部分麦穗成了“漏网之鱼”,散落在田里,等待勤快的人们发现她,让她颗粒归仓。如若不能被发现,一场雨后,她们就会长出麦苗,成为牛羊新鲜的午餐!庄稼人深知粮食的可贵,自然不忍麦穗流落在外,于是老人小孩齐上阵,或拿着袋子或挎着篮子,或佝偻着腰或跑着跳着,睁大眼睛,在麦茬里寻找一个个迷路的麦穗!

麦穗还吸引了很多南方人前来“寻宝”,她们三五成群拿着蛇皮袋穿梭在麦田里,庄稼人淳朴大方,任由她们捡拾走自己辛苦大半年收获的果实。我曾不解,母亲说:“不管谁拾走了麦穗,都比它们落在地里发芽强。”是的,归仓才是麦穗的使命。

每个麦忙季,我和小伙伴们都奔波在麦田里,只有傍晚时分才凑在一起,开始比拼一天的收获。“我今天拾了20斤麦子。”“切,我拾了40多斤呢!”“我拾了100斤!”“你吹牛!”“就是,我看你一个麦季可能拾100斤呢?!”……嬉笑吵闹后,我们结束一天的忙碌,很快就进入梦乡,梦里都是收获的喜悦。

新收获的麦子特别香甜,新麦磨的面好像特别白,无论做饼子还是做面条都好吃,我一点都不舍得浪费。母亲说:因为体验了“锄禾日当午”,才能更明白“粒粒皆辛苦”。原来,这才是母亲让我去“拾麦”的真正原因啊!

上官欧阳:

对于80后的亳州农村孩子来说,收麦绝对是童年里最深刻的记忆。在收割机尚未普及的年代,农全家老少齐上阵,头顶烈日,手拿镰刀,下地割麦,只要两三个白天,就能把人晒的黝黑。第一次下地割麦,五岁的我就割破了自己的脚脖,光荣负伤,以至于只能帮着推板车(俗称架车子)。收麦照例要打场,五六家合伙,在一块地里用石磙碾出一块大坪地,叫做“场”,割下来的麦子就可以堆在场里。最初是用石磙碾压脱粒,后来有了脱粒机,不过两种方式的共同点就是需要大量人手,必须得几家人合作,互相帮助才能尽快把麦脱完。脱好的麦子,照例要在场里摊开晾晒,白天需要多次翻动,夜里就得留人睡在场里看守。入夜后的场,男劳力们光着膀子啤酒就变蛋侃大山,小孩们则大多有健力宝、汽水可以一饱口福。丰收时节,大家也都乐得奢侈一回。对于小孩子来说,收麦时只要帮着大人干点杂活,又不用出太多力,有冰棍汽水解暑,有两个星期的麦忙假,倒也是一段美好时光。亳州人重视收麦,从俗语里就可见一斑。农历五月收麦那段时节,亳州人叫做“麦上”,之前的时间叫做“麦头里”,后面叫做“麦后头”,准确而又精炼。

罗海岩:

从传统的人工农耕到现在的机械化农业,这是我们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变革,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民的劳动,提高了农耕的效率,也是新型农业发展的必要。传统的农耕文化和工具,如犁子,耙子等这些工具逐渐消失,所以我们要保护好这些传统的农耕工具,让现在以后的人们了解认识我们的祖先是如何进行劳作的,可以建一个农耕博物馆来保存。对于现在的小孩再也感受不到了那种传统的农业方式所带来的乐趣,他们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一点不了解,如小麦说成韭菜,所以我们要对小孩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伍六一:

每当麦子熟了的时候,不禁想起多年收麦子的场景。那时我还在上小学,农忙的时候是放假的,因为老师都回家收麦子去了,学校只能放假。初夏的天,亮的很早,每天都有睡不醒的觉。天不亮母亲就起床磨镰刀,睡眼朦胧的我被父亲大喊一声,激灵地坐起来,去下地割麦子。一开始,还有点劲头,还不到半截地手就磨成了泡。虽然我只有两三垄的任务,但抬望眼,望麦兴叹,遍地金黄,这什么时候能割完。于是就和姐姐剪刀石头布,谁输了就继续割麦子,赢的回家做饭。每次,我都是幸运的,选择回家做饭。后来想,可能是姐姐故意输给我,好让我提前回家做饭。从那时开始,我做饭的技术就逐渐驾轻就熟了。那时候,没有电视机,更没有手机可以看天气预报。每日傍晚听广播是必不可少的节目,最主要是听天气预报。有时候,忙的顾不上,就只能全靠父亲看云识天气了。遇到阴雨绵绵天气时候,全家齐上阵,根本顾不上吃饭,哪怕是半夜里,也要下地割麦子。一季的麦收就是全家半年甚至是全年的开支来源。虽然麦收的季节是辛苦的,通过全家老少的齐心协力,收获了麦粒归仓的满足和喜悦。如今,二十多年没有参加麦收的劳动了,一到麦收的季节,总想起妈妈为我们做的糖糕和菜角和打麦场上小伙伴一起玩耍的美好时光。

彩虹的微笑:

记忆中, 那时候的天空特别的蓝,白云也分外的白,穿梭在麦田里,来来往往,怀抱肩扛,没有丝毫的疲惫!

说不累,那是假的。看着父亲戴着草帽,顶着火辣辣的大太阳,像个年迈的老牛一样,步履蹒跚,艰难地拉着板车,驮着金灿灿的麦子,一步一步往地头赶,再想偷懒的小心思也会烟消云散!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血脉相连,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农忙季节虽然很累,但是看着那一袋袋笔挺挺站立在阳光下沐浴般的麦子,心里就有种说不出的成就感和收获的满足感!

父亲擅长做菜,一般人只讲究味儿地道就可以了,父亲做的菜却很容易就“色香味俱全”。父亲母亲都是干活比较紧活的人,到了中午,我们推选最会做饭的父亲回去做饭,母亲和我们就在地里继续和小麦“战斗”!

亮亮:

记得我小时候,麦收的时候,妈妈就让我们下乡去姥姥家帮忙割麦子,我不会割,拿着镰刀砍麦子,一不小心镰刀砍伤我的脚脖子,鲜血直流,疼的放声大哭,发誓再也不来割麦了。然而到了第二年,舅舅去接我,告诉我说,今年不让我割麦了,让我在家做饭,可怜我小小年纪,天天擀面条累的手臂都肿了。每当想起小时候虽然很累,但是生活还是非常有趣的。

任同辉:

记得小的时候和爷爷在打麦场睡觉,早晨醒来迷迷糊糊的看着爷爷扫麦子。这一幕就像照片一样定格在脑海里,至少有25年了,爷爷离开也已经17年了。

芮芮吖~:

小时候会把咸鸭蛋抠个小洞,把里面的鸭蛋吃完,然后做一个窝,把吃完的鸭蛋洞口朝下放在麦秸垛旁边,去骗别的小朋友

等您回来:

难忘儿时记忆,怀念童年时光,料豆,烧蚂蚱,焦馍……很幸福

陈凌英:

麦浪无垠黄金季,少时记忆亦犹新。镰刀挥割麦子地,儿童争相拾麦穗。

这些关于收麦的记忆背后的故事简单纯朴安详宁静承载着我们永恒的乡愁致敬那些一去不复返的旧时光!你记忆中的麦收你记忆中的农村生活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相关知识

那些年,亳州人的麦收记忆…
那些年的“房展”,你还记得嘛?
那些年,你被装修坑过多少钱?花钱买教训劝你一个都别碰?
@亳州人,国庆中秋不知道去哪玩?这份攻略请收好!
古典风,怀念那些年的静谧时光
“老亳州 新生活——老亳州守护人计划”老照片征集活动评选结果
本周亳州最高24℃!还有一个好消息…
@全宜宾人,“城市记忆”征集全城开启,神秘大奖等你来赢!
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多家重量级媒体齐聚亳州,只为一件事!
2020亳州万达品牌暨新品发布盛典 启幕亳州大都会

网址: 那些年,亳州人的麦收记忆… http://m.zx3q.com/newsview71194.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