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体回归|工体之“变”:体量增加6倍、罩棚全覆盖、双地铁接轨
2020年8月,北京工人体育场(简称“工体”)保护性改造复建工程开工。时隔一年,目前工程实现了“正负零”,开始进入地上结构施工阶段,未来工体的面纱正在徐徐拉开。
保护性改造复建后的工体,不变的是传统外观,改变的是功能定位,即按照国际一流足球场标准进行设计的“现代场馆”。
1959年8月31日,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工程,以及为迎接第一届全运会召开,工体在北京东郊的一片大苇坑上建成,成为当时“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工体承载着60年北京城市的记忆,伴随着三代人的成长,成为千万人的运动“圣地”,先后承办过全运会、亚运会、大运会、奥运会等国内外大型专业及综合性体育赛事,见证了中国体育从弱到强的众多高光时刻及历史节点。
工体存在的意义已超越了建筑本身,其是北京球迷的精神家园。工体1959年始于足球赛,2019年终于足球赛。而这一次,保护性改造复建后的工体,将由综合体育场变身为国际一流的专业足球场。
目前,工体保护性改造复建项目正在进行地上结构施工阶段。图为今年8月中旬的项目施工现场。
拟打造国际一流专业足球场
体量增加6倍,地下商业配套超27万平方米
据北京建工集团项目经理李欣介绍,1959年的老工体建筑面积是6万平方米,没有地下空间。现在建筑面积是38.5万平方米,体量增大了6倍,主要是在地下施工。其中地下商业配套,约达27.8万平方米。
足球文化精神植入设计、运营
“未来的工体不仅仅是一块草坪。在设计中,工体十分关注球迷体验、观赛舒适度,着力将足球文化、足球精神植入到设计、运营中,打造一个足球文化的殿堂。”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工体改造复建项目设计总负责人杜松说,保护性改造复建前后,工体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在变与不变中达到了统一。
提升看台坡度,增大座椅行距和间距
在“现代场馆”的功能定位下,采用了高标准的看台碗设计,通过提升看台坡度、增大座椅行距和间距提升观赛的舒适度。同时,更便于观众进出。此外,“在罩棚构造技术、电视转播技术、音响声学技术、体育专项技术、智慧场馆技术等多方面采用国际最新标准。”据杜松介绍,作为专业足球比赛场地,未来工体将处于国内同类场地领先地位。
取消跑道,球迷与球员距离更近
作为一座专业足球场,是没有跑道的,比如西班牙马德里伯纳乌球场、德国慕尼黑安联球场等均是如此。未来工体取消跑道后,第一排座椅距球场最近处只有8.5米。球迷与球员的距离更近,观赛的立体感更强。
对此,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技术部负责人魏克兴说,作为专业足球场,跑道没有了,跟球迷越来越近了,跟球迷会有更强的贴近感,那种互动也会更多。
增加罩棚覆盖全部观众席
魏克兴还记得那年的“7·21”雨夜,国安球迷风雨无阻为球队助威的场景。如今,工体的顶部增加了罩棚,足以覆盖全部观众席。
罩棚设计也是本次工体改造复建的亮点之一,顶部加大加粗的主梁增加了稳定性,看上去也更具有支撑感和向心力。而由于保护风貌的要求,工体改造复建必须严格控制新增罩棚的高度,因此设计上适度增加了主体建筑檐口高度,形成对新增罩棚及支撑构件的视线遮挡,使其与周边区域建筑环境相协调。
增加近3000个座位,设置中看台
与老工体的6.5万个座位相比,未来工体增加了近3000个座位。而且,除了上看台、下看台外,还增加了中看台以及包厢层、Club层等空间。同时,各层都配置了为球迷服务的休息厅,提供多样的观赛、休息、活动场所和服务。观众不仅可以在看台上观赛,还可以在球场内的餐饮及零售点享受服务,并通过视频、投影等方式实时关注比赛进程。
无缝接轨地铁3号线、17号线
改造复建完成之后的工体将无缝接轨3号和17号两条地铁线,并以交通线网为骨架,进行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所有的商业配套也将随之移至地下空间。这些地下配套设施将在观众观赛离场前往地铁时拉长疏散时间,进而起到缓冲作用。观众也可以更方便地从地面层、地下一层和地下二层前往地铁站厅,防止大量人群在地面会集和移动,进而确保公众安全。
看台设置新风系统
据杜松介绍,考虑到地下空间的气流较弱,空气的温度、湿度等都会影响观众的身体感受,因此工体专门在第一层看台10排往前的座位设置了新风系统,新风出口就在座椅下面。增加了新风系统之后,可以进一步增加现场观赛的舒适度。
彩色清水混凝土工艺最大单体建筑
此次工体外立面建筑结构构件、看台碗等区域,采用了彩色清水混凝土工艺,建成后将成为国内彩色清水混凝土工艺应用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
对于这样的设计构想,杜松解释称:“北京的建筑要庄重典雅,要把现代功能与悠久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老工体外饰面采用的是当时常用的装饰混凝土砂浆面层工艺,改造复建后采用彩色清水混凝土,在材料的外观质感上与老建筑形成呼应。同时,混凝土表现出的结构力度感与足球运动的力量、速度贴合,与体育建筑的性质相呼应。此外,清水混凝土工艺在工程进度、新材料运用上也有较大的补益,既遵循传统又不失现代工艺的有机结合。
采用多项创新技术,计划于明年底完工
距离2022年12月8日完工的时间越来越近。按照李欣的时间表,从今年12月份直到明年2月底,钢结构必须完成,并力争明年5月底主体外立面亮相。在工期压力背后的保障措施是以数控车床、机械臂、BIM软件应用为代表的智能化建造。
除了工期压力外,工体保护性改造复建项目技术的复杂性和难点同样极具挑战。“这个项目的复杂性在于,受造型、高度和外轮廓等因素限制,草坪被设置在地下负11米标高,这对场地的通风、采光都是一个挑战;再加上大规模的地下配套空间的设置,如何解决项目消防疏散、赛时人流组织、商业和地铁人流关系、安全防护、反恐防暴措施等都是没有先例可循的。”杜松说。
面对这些挑战,杜松表示,最终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消防性能化模拟、场内内部风环境和气流组织实验、场地人流动态模拟分析……大量的技术手段被运用在工体改造复建的设计中。
工体保护性改造复建项目是多个部门间一次超级协作的重大工程,投资方、设计方、建造方、运营方无不谨慎有加,以情怀和责任打造,以无愧于工体这座历史的丰碑。
2010年3月27日,中超联赛开幕式在北京工体上演,一首《从头再来》预示着新赛季中超联赛期待在反赌扫黑风暴中浴火重生。而今天的工体也将“从头再来”,而且这一次更是回归到1959年的初建时间。但在杜松看来,未来的工体是将现代足球场的功能、尺度与传统建筑样式进行有机地结合。
新京报记者 袁秀丽 图片来源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 HN666)相关知识
工体回归|工体之“变”:体量增加6倍、罩棚全覆盖、双地铁接轨
工体回归|工体“怎么变”?杜松:传统外观,现代场馆
九变九不变:工体改造复建一年后揭开神秘面纱
工体回归|工体为什么要“变”:花甲之年,已不堪安全隐患之重
工体改造将恢复上世纪50年代原有风貌
工体回归|工体之“不变”:24号死忠看台、工人雕像原位再现
工体改造 还足球本来的面孔
更强工体昨日启动 专业性运营被期待
工体回归|永恒的主场!魏克兴:在这里比赛会有莫名的兴奋和幸福
工体改造国安主场焕新 打造北京城市新地标
推荐资讯
- 1穷人装修3万硬装怎么样,硬装 85307
- 2婆婆对儿媳说的暖心话 婆婆喜 78393
- 3女生戴14号戒指算粗吗 正常 78344
- 400后法定结婚年龄 结婚登记 64511
- 5燃气灶怎么选?跟随方太高效直 54010
- 6男生戴戒指的含义图解 女生戒 33291
- 7杨燕军 | 医院建筑的顶层设 22856
- 8克洛斯威墙面定制,约您共度— 20452
- 9宜家遭遇线下门店业绩下滑困境 20239
- 10广州楼市:公积金贷款常见的误 2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