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城经济”力促乡村振兴

我国西北不少地方土地零散贫瘠、农民老龄化问题严重,农业经营主体小而弱,且以粗放型经营为主。如此情况下,可持续发展成为大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紧扣“突出特色、突出增收、面向城市”的思路,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探索“傍城经济”,促农村产业提档升级、农民生活持续走向富裕,从而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补短板:主打“三张牌”

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中东部的东胜区,曾是市府所在地,总面积2160平方公里,总人口近60万人,其中农区面积208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3万人。

随着近年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东胜区目前3个镇的27个行政村、260个村民小组(社)常住人口仅剩1万余人,且60周岁以上人口占55%,许多村社常住户在10户左右,30户以上的村民小组仅剩12个。

鉴于农村人口年龄偏大、居住分散,产业难搞等现状,2018年东胜区在制定“乡村产业振兴实施方案”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确定了“突出特色、突出增收、面向城市”的发展思路。

一是促进产业跨界融合。以“企业+党支部+合作组织+农户”模式,重新全面构建村集体经济,并建立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组建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

二是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鼓励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入股等形式,发展百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三是开拓产业新路径。重点打好“三张牌”,补齐三农短板:镇有不同、村有侧重,打好特色牌;产业融合、示范带动,打好融合牌;多种经营、规模发展,打好规模牌。

要求各镇依托资源禀赋,立足实际、错位发展,通过“抓龙头、建基地、联农户、搞服务”的举措,走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路。同时,推进农村电商平台建设,组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打造“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品牌。

种养殖:坐上“直通车”

“13座大棚纯收入50多万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东胜区罕台镇九成功村郝家渠社的高永平对记者说。

郝家渠社位于东胜区城区西15公里处的干旱硬梁区,这里大多是山地,仅沟渠里有少量水地。全社户籍人口190多人,常住人口15户、不到30人,多为老年人。

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的高永平,5年前回村平整了20多亩土地,打了7眼井,种大棚蔬菜和水果。起初,果蔬销路不好,近两年政府号召企业与农牧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将这里作为职工食堂蔬菜直供点,订购了4栋大棚的蔬菜。他每周给企业送一次货,年纯利润就有15万元;其他大棚所产西红柿、黄瓜、水蜜桃、葡萄等无公害果蔬直销城区超市,供不应求。

离东胜城区50公里的泊尔江海子镇折家梁村板担梁社,此前情况与郝家渠社差不多。如今,村民王军回村联合所剩的10户村民成立合作社,建起30座大棚种蘑菇、饲养牛羊和农家鸡。他捧起一根长满蘑菇的菌棒说:“亩均纯收入3万元,比往常种玉米强10倍。”

在当地政府系列政策支持下,农村与城市建立起顺畅的信息、物流、市场体系,吸引了不少外出青壮年劳力返乡搞种养业。同时,政府和企业投入,帮助农村搞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集体经济。仅2020年,政府就统筹资金2亿多元,重点建设了种植类、养殖类、加工及配送类项目14个。眼下,城郊周边开设了不少农家乐,有的村子美化环境搞旅游,有的村子搞养殖,有的村子流转大块土地搞规模化种植、光伏发电等产业,效益日益显现。

记者从东胜区农牧局了解到,3年来区里以空间统筹为基础,实施城乡科学管理工程,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9万多亩。在此基础上,支持各类振兴乡村事业项目用地需求,集约紧凑安排建设用地,有序推进乡村绿色发展。

同时,对3个镇的村庄分类规划,实施产业升级工程,已扶持培育92家重点龙头企业和87个农民合作社,打造的绿色、无公害农畜产品已获得国家级驰名商标5个、自治区著名商标15个。

另外,当地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村村通公路总里程已达340多公里,其中2级以上公路近1/3,使时令果蔬、新鲜畜禽肉等农产品进城坐上“直通车”。

“傍城经济”助力城乡融合发展

乍暖还寒时节,史永军奔波在东胜区周边的农村,查看各大棚的蔬菜长势。他是区农牧局农技推广中心的高级农艺师,像他这样的农技员在当地有20多人,他们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猪圈鸡舍,为一线种养业提供技术服务。

“以前觉得村子偏远,主要是道路不通。现在柏油马路修到村,开车进城用不了1个小时,拉近了农村和城区的距离。”东胜区城区西80公里外的泊尔江海子镇折家梁村党支部书记王占荣说,借助便利的交通条件,村里2018年底成立了全体村民参与的股份经济合作社,整合土地建成高标准农田3300亩,种植饲料玉米,每年饲养的3000多头黑猪肉畅销城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0万元以上,这两年村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5000多元。

在技术保障、产业保障、营销保障的支撑下,村集体经济逐渐壮大。目前,东胜区27个村已实施村集体经济项目77个,2019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19万元,2020年达到950万元。

东胜区将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几年来区里派驻村里的429名党员干部扶贫的同时,想方设法为村里引进资金、企业,既帮“小家”,又帮“大家”。2020年底,全区7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5.2万元。

尽管东胜区农村自产瓜果蔬菜量大幅增加,但目前产量仅占市场需求的5%,发展空间很大。区里按照“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思路,把依托城区需求所搞的蔬菜瓜果、肉禽蛋奶、休闲农业等小而精的产业称为“傍城经济”,持续发力,扩大规模。

“农村是城市生活品来源的大后方,城市是农村产品消费大市场。”东胜区委常委、副区长杜娟说,东胜区城市化率达94%,完全能够带动周边农业大发展,这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有力支撑。

当地干部分析说,农民来钱最快的就是养猪、鸡、羊,然而不懂上网、不会操作电商平台、更没能力去市场卖东西的农民,产品销路是最大障碍。现在,流通企业把触角伸向农村,打通了城乡市场;同时,规模化流转土地让劳动能力较弱的“老农”成为股东、工人,降低了生产风险、提高了收益保障,拓宽了致富门路。

多位干部表示,东胜区农村的情况与我国西部许多地方相同,农民老龄化问题严重、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凸显,但乡村除个别大病患者外,多数农民到60多岁身体依然硬朗、75岁之前仍有一定的劳动能力,最关键的是他们有强烈的劳动意愿和致富愿望,因此,通过多种方式把留守村民直接或间接组织起来,把乡村产业与城区市场有机融合,是乡村产业振兴行之有效的良策。

(责任编辑:王永超)

相关知识

补短板强弱项促产业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用好乡村振兴人才“引擎”
浦口奋力走出乡村振兴特色发展之路
苏州“土味”夜经济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
发挥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
乡村振兴成虎门社区发展新引擎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做到‘纲举目张’
以农村金融创新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离不开青年人才

网址: “傍城经济”力促乡村振兴 http://m.zx3q.com/newsview317517.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