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崇信县:火了林下鸡 肥了窑洞牛 美了乡村富了民

崇信县新窑镇西刘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高翔 摄)    

人民网平凉4月18日电(高翔)绿树成荫、凉亭矗立,碧波荡漾、春意盎然。走进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新窑镇西刘村,田园风光和村民饱满的笑容共同描绘了一副美丽乡村新画卷。依托生态优势,当地群众近年来通过发展林下养鸡,改变村容村貌,搞活了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绿色脱贫致富路。

2017年,崇信县锦屏镇客商薛德科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到新窑镇西刘村发展林下养鸡。项目刚一开始,就吸引了许多贫困群众前来务工。“村里植被茂盛、风景宜人,完全可以延长产业链,由林下养鸡项目延伸至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旅游,帮助群众更好地增收致富。”西刘村党支部书记赵建荣介绍,为了让西刘村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2019年5月份,以薛德科为负责人的“绿源美”家庭农场在西刘村成立并开始运营。半年时间里,家庭农场就吸引了甘肃省内及陕西省周边游客1万多人,营业收入达55万元,这里的乡村鸡也逐渐“火”了起来。

据介绍,“绿源美”家庭农场成立后,完成土地入股84.2亩,林地入股181.8亩,资金入股10万元,基础设施折资入股61万元,按照“保底分红+收益分红”的方式,带动了当地7户34名群众入股受益。依托崇信县农投公司,采取“国有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实现了22户牛草产业配股34.57万元,通过龙头企业和深度贫困村农业产业扶贫担保贷款政策,实现贫困户产业扶贫贷款入股15户75万元,每户每年保底分红2000元。

目前,“绿源美”家庭农场已投资建成了戏曲茶社、休闲蒙古包、休憩亭、鱼塘等基础设施,探索打造出了集生态种植、生态养殖、休闲娱乐服务、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生态园和观光园。今年,该农场还计划增加农家小院、住宿、啤酒广场、篝火晚会等项目帮助乡亲们进一步增收。

据了解,西刘村辖4社164户664人。2013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98户392人,贫困发生率58.07%,属省列深度贫困村之一。近年来,西刘村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九大冲刺”行动,认真落实“一户一策”帮扶计划,大力发展肉牛养殖、核桃种植、劳务输出、乡村旅游等绿色产业,累计实现脱贫99户368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15%,达到了整村脱贫目标。

不仅新窑镇西刘村的林下养鸡“火”了产业富了民,崇信县锦屏镇平头沟村的窑洞养牛产业也帮助当地群众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发展的路子。

“我自己养了14头牛,代养了近70头,加上种的玉米等,年收入大约在10万元左右,比在广东打工好多了。”平头沟村村民朱海萍说。

43岁的朱海萍和丈夫之前在深圳务工,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朱海萍2011年开始和丈夫先后回到家乡。2016年起,在政策支持下,朱海萍一家贷款5万元买了3头牛,开始发展肉牛养殖。为了降低养殖成本,朱海萍还承包荒山种植了50亩苜蓿和饲草玉米,购买了打包机等设备,将农作物秸秆制成饲料喂牛,多出的部分进行销售后又增加了一笔不小的收入。

“根据政策,我养一头母牛(基础母牛)政府每年还给我补贴2000元。”朱海萍说。

平头沟村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59户186人,贫困发生率为19.14%。2014年起,当地利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遗存众多”的优势,开始谋划打造集古村落保护、窑洞养牛、农耕体验、乡村记忆于一体的农旅综合体。2014年至2019年,平头沟村累计脱贫57户179人,剩余贫困户2户7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64%。

“经过测算,新建一座3-5头规模的牛舍需4万元左右,而改造窑洞仅需1万元。为此,根据县上出台的奖补政策,我们对有改造条件和恢复利用价值的230孔窑洞进行了功能化、适用性改造。”锦屏镇副镇长文涛介绍,锦屏镇采取龙头企业加入、合作社组织、吸引大户、带动贫困户的形式和企投户繁、户养企销机制,由合作社为社员统一提供产前、产中、产后、防疫等全流程服务,带动养殖红牛780头。通过发展窑洞养牛,实现了传统古村落的古气与现代养牛业的朝气相得益彰;窑洞文化散发的老气与红牛文化焕发的生气相得益彰;养殖产业的经济属性与文旅产业的人文属性相得益彰。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抓好窑洞养牛经验的总结完善和提升推广,努力把窑洞牛打造成特色牛、脱贫牛、致富牛、品牌牛,打造成平凉红牛的一张靓丽名片。”文涛说。

崇信县锦屏镇平头沟村窑洞养牛示范点。(高翔 摄)    

人民网平凉4月18日电(高翔)绿树成荫、凉亭矗立,碧波荡漾、春意盎然。走进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新窑镇西刘村,田园风光和村民饱满的笑容共同描绘了一副美丽乡村新画卷。依托生态优势,当地群众近年来通过发展林下养鸡,改变村容村貌,搞活了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绿色脱贫致富路。

2017年,崇信县锦屏镇客商薛德科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到新窑镇西刘村发展林下养鸡。项目刚一开始,就吸引了许多贫困群众前来务工。“村里植被茂盛、风景宜人,完全可以延长产业链,由林下养鸡项目延伸至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旅游,帮助群众更好地增收致富。”西刘村党支部书记赵建荣介绍,为了让西刘村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2019年5月份,以薛德科为负责人的“绿源美”家庭农场在西刘村成立并开始运营。半年时间里,家庭农场就吸引了甘肃省内及陕西省周边游客1万多人,营业收入达55万元,这里的乡村鸡也逐渐“火”了起来。

据介绍,“绿源美”家庭农场成立后,完成土地入股84.2亩,林地入股181.8亩,资金入股10万元,基础设施折资入股61万元,按照“保底分红+收益分红”的方式,带动了当地7户34名群众入股受益。依托崇信县农投公司,采取“国有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实现了22户牛草产业配股34.57万元,通过龙头企业和深度贫困村农业产业扶贫担保贷款政策,实现贫困户产业扶贫贷款入股15户75万元,每户每年保底分红2000元。

目前,“绿源美”家庭农场已投资建成了戏曲茶社、休闲蒙古包、休憩亭、鱼塘等基础设施,探索打造出了集生态种植、生态养殖、休闲娱乐服务、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生态园和观光园。今年,该农场还计划增加农家小院、住宿、啤酒广场、篝火晚会等项目帮助乡亲们进一步增收。

据了解,西刘村辖4社164户664人。2013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98户392人,贫困发生率58.07%,属省列深度贫困村之一。近年来,西刘村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九大冲刺”行动,认真落实“一户一策”帮扶计划,大力发展肉牛养殖、核桃种植、劳务输出、乡村旅游等绿色产业,累计实现脱贫99户368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15%,达到了整村脱贫目标。

不仅新窑镇西刘村的林下养鸡“火”了产业富了民,崇信县锦屏镇平头沟村的窑洞养牛产业也帮助当地群众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发展的路子。

“我自己养了14头牛,代养了近70头,加上种的玉米等,年收入大约在10万元左右,比在广东打工好多了。”平头沟村村民朱海萍说。

43岁的朱海萍和丈夫之前在深圳务工,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朱海萍2011年开始和丈夫先后回到家乡。2016年起,在政策支持下,朱海萍一家贷款5万元买了3头牛,开始发展肉牛养殖。为了降低养殖成本,朱海萍还承包荒山种植了50亩苜蓿和饲草玉米,购买了打包机等设备,将农作物秸秆制成饲料喂牛,多出的部分进行销售后又增加了一笔不小的收入。

“根据政策,我养一头母牛(基础母牛)政府每年还给我补贴2000元。”朱海萍说。

平头沟村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59户186人,贫困发生率为19.14%。2014年起,当地利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遗存众多”的优势,开始谋划打造集古村落保护、窑洞养牛、农耕体验、乡村记忆于一体的农旅综合体。2014年至2019年,平头沟村累计脱贫57户179人,剩余贫困户2户7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64%。

“经过测算,新建一座3-5头规模的牛舍需4万元左右,而改造窑洞仅需1万元。为此,根据县上出台的奖补政策,我们对有改造条件和恢复利用价值的230孔窑洞进行了功能化、适用性改造。”锦屏镇副镇长文涛介绍,锦屏镇采取龙头企业加入、合作社组织、吸引大户、带动贫困户的形式和企投户繁、户养企销机制,由合作社为社员统一提供产前、产中、产后、防疫等全流程服务,带动养殖红牛780头。通过发展窑洞养牛,实现了传统古村落的古气与现代养牛业的朝气相得益彰;窑洞文化散发的老气与红牛文化焕发的生气相得益彰;养殖产业的经济属性与文旅产业的人文属性相得益彰。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抓好窑洞养牛经验的总结完善和提升推广,努力把窑洞牛打造成特色牛、脱贫牛、致富牛、品牌牛,打造成平凉红牛的一张靓丽名片。”文涛说。

来源:人民网-甘肃频道

相关知识

甘肃崇信县:火了林下鸡 肥了窑洞牛 美了乡村富了民
《梦想改造家》助力乡村振兴,打造精品窑洞民宿样板房
《梦想改造家》助力乡村振兴,打造精品窑洞民宿样板房
在窑洞里造一座民宿《梦想改造家》助力乡村振兴
《梦想改造家》打造窑洞民宿样板房,为返乡游子找到诗与远方
答卷:“茶山湘黄鸡”奏出“脱贫致富曲”
《梦想改造家7》| 焕新千年古村,恒洁助力乡村复兴
乡村旅游成甘肃文旅“疫”后复苏最美风景
凤山寿源核桃鸡新品上市发布暨招商推介会盛大召开
甘肃乡村旅游发展指数报告“云上”出炉

网址: 甘肃崇信县:火了林下鸡 肥了窑洞牛 美了乡村富了民 http://m.zx3q.com/newsview21774.html

推荐资讯